游本昌演完《繁花》5年没走出来
【游本昌演完《繁花》5年没走出来】10月1日,有博主发出和游本昌女儿及孙女的访谈视频。视频中,游本昌的女儿称,他演完《繁花》后未走出角色,食欲差、不吃饭,也不怎么看电视,不看自己演的《繁花》,看一集就弃剧。被问是否还沉浸其中,他承认不想出戏,觉得那很幸福,活在爷叔的悲壮氛围里,后来女儿让他给爷叔写了封信。视频显示,游本昌写的信中提到:亲爱的爷叔,侬好,今天我要向你告别。5年了,我竟然无法从你那里走出,这一遍遍的重复走不出来,甚至是不愿意走出来,真像是得了抑郁症了又。游本昌的“出戏难”并非偶然。作为中国话剧界泰斗级人物的游本昌,他早年凭借在经典剧集《济公》中塑造的"鞋儿破、帽儿破"的诙谐形象,早已深深镌刻在几代观众的记忆里。那副摇着破蒲扇、哼着"哪里不平哪有我"的洒脱模样,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最具标志性的荧幕形象之一。然而在时隔数十年后的现象级剧集《繁花》中,这位九旬艺术家以颠覆性的表演诠释了"爷叔"这一角色——从叱咤风云的商界枭雄到被时代洪流裹挟的牺牲品,其命运轨迹的剧烈转折对演员的心理冲击远超常规表演。
女儿游思涵在深度访谈中透露,父亲在完成该角色后出现明显情绪波动:"连续半个月食欲不振,连最爱的红烧肉都提不起兴趣,家里电视总停在纪录片频道,有次不小心调到《繁花》重播,才看了一集就默默关掉遥控器。"更令人动容的是,这位表演艺术家竟坦言"不想从角色里走出来,觉得那个状态特别幸福",这种矛盾心理恰是表演艺术"双刃剑"特性的集中显现:演员既要通过深度共情实现角色塑造,又需警惕过度沉浸导致的心理边界模糊,这种创作状态犹如走钢丝,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抑郁倾向。
心理学专家结合表演艺术理论指出,长期沉浸于高强度情感角色中,可能触发"表演型人格解离"现象——当演员持续调动深层情感记忆完成表演时,其神经认知系统会逐渐模糊自我与角色的界限。游本昌在创作手记中"演完最后一场戏,在化妆间坐了三个小时仍走不出来"的细腻描述,正是这种解离状态的典型临床表现。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职业困境在表演艺术领域并不鲜见:此前,演员谢孟伟因在《小兵张嘎》中成功塑造"嘎子"这一经典抗日小英雄形象,竟在长达二十余年的时间里难以摆脱角色阴影,其社交媒体动态仍频繁出现角色台词,这种持续性的角色粘连曾引发公众对演员心理健康的广泛讨论。
在电视剧《繁花》的叙事版图中,游本昌饰演的爷叔堪称上海滩传奇的活化石。这个融合了老克勒的考究派头与老法师的谋略智慧的角色,既是主人公阿宝的商海引路人,更是整部剧集的精神图腾。九旬高龄的游本昌以惊人的艺术创造力,将这个角色演绎得层次分明:从外滩钟楼下的西装定制场景,到证券交易所的惊心动魄博弈,每个细节都渗透着老派商人的处世哲学。特别是对"三只钱包"理论的精妙阐释——第一只装着实际资产,第二只承载信用资本,第三只则掌控着他人认知,这种将物质财富、信用资源与社会形象统筹考量的商业智慧,精准折射出改革开放初期上海商人的战略眼光。在教导徒弟阿宝的过程中,爷叔的每个决策都暗藏玄机:他刻意让初涉股海的阿宝首战亏损三千元,这种"先交学费"的实战教育,既是对人性贪婪的克制训练,也彰显出老一辈商人"欲取先予"的狠厉手段。通过游本昌举重若轻的表演,这个角色最终超越了剧本设定的框架,成为展现特定时代商业文明的立体标本。
爷叔的形象自带上海滩的市井烟火气。他会在和平饭店包房里翻阅档案袋,用钢笔字迹工整的检讨书教汪小姐避险;也会在梅萍提着蛋糕示好时,笑脸相迎却暗藏权衡。这种“有事有人,无事无人”的生存法则,看似绝情实则深谙人情社会的游戏规则。当阿宝质疑他为何理会梅萍时,爷叔轻描淡写的一句“别耽误生意”,将商人利益至上的本质刻画得入木三分。
游本昌为塑造爷叔,将毕生表演经验融入角色。拍摄吃饭戏份时,他特意将肉掰碎食用,避免重现济公的粗犷形象;片场无镜头时仍坚持与胡歌搭戏,甚至在导演喊卡后久久无法出戏。这种对艺术的虔诚,与其52岁才凭济公成名、87岁高龄接演爷叔的职业生涯形成呼应。他以“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信念,将龙套角色磨砺成艺术丰碑,最终在爷叔身上达到化境。
爷叔的背景暗含特殊历史时期的烙印。原著虽无此角色,但电视剧通过他“提篮桥监狱出身”的设定,隐喻了十年动荡后商人的重生。他站在和平饭店窗前的背影,无需台词便道尽沧桑;教汪小姐写检讨时小心翼翼的模样,更是那个时代幸存者的集体记忆。游本昌用90年人生积淀演绎的爷叔,既是上海商界的缩影,也是一代人命运起伏的见证者。这位“上海滩老法师”的魅力,在于他将市井智慧升华为生存哲学,用老派风骨包裹着现代商业逻辑。游本昌的演绎让爷叔超越了剧本设定,成为观众心中“人生导师”的具象化存在——既有济公的豁达,又多了份历经世事的通透,恰如他本人所言:“活到老,学到老,干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