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游客有“亿点多” 半小时走百米
【大同游客有“亿点多” 半小时走百米】10月1日,“双节”假期首日,山西大同旅游迎来接待高峰,来自全世界各个角落的游客们,纷纷踏足这片充满魅力的土地,他们或漫步于古街小巷,探访那些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古建筑,感受岁月的沉淀与文化的厚重;或穿梭于热闹的市集,品尝着地道的特色美食,让味蕾在鲜香麻辣中尽情舞蹈。如今的大同,正以其独有的深厚历史底蕴与鲜活的生活气息,交织出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画卷,成为无数游客心目中“值得专门探访”的绝佳旅行目的地之一。有网友表示,大同的游客有“亿”点多;昨晚在古城的人潮人海中,半小时只走了一百米;大同旅游真的太热了,晚上的古城犹如“人潮海啸”一般。2025年国庆假期首日,山西大同以“人潮海啸”之势登上热搜。云冈石窟单日接待游客2.87万人次,50万网友通过直播“云游”石窟秘境;大同古城夜间人流量激增,游客戏称“半小时挪百米”;全市重点景区预订量同比增长超30%,国际游客占比达18%。这座曾以“煤都”闻名的北方城市,如今凭借深厚历史底蕴与鲜活文旅体验,成为全球游客“专门探访”的热门目的地。而这一切的蜕变,始于13年前一位市长的“城市复兴计划”。
2008年,50岁的耿彦波赴任大同市长时,这座千年古都正陷入多重困境:煤炭资源枯竭导致经济停滞,718亿吨储煤量带来的“黑色红利”逐渐消失;长期开采引发的环境污染触目惊心,佛像蒙尘、河道淤塞、违建遍地;城市布局松散,3.28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内棚户区与破旧工厂交织,居民生活条件恶劣。上任第二天,耿彦波便启动“城市诊断”:徒步走访主城区,指出交通网络设计不合理、古城风貌遭破坏等核心问题。十天后,他提出“一轴双城”规划——以御河为轴,西侧修复古建筑群,东侧开发新城区。这一计划需拆除3.28平方公里老城区,重建230万平方米复古建筑群,涉及17万居民搬迁。
改造工程面临三大挑战:资金缺口巨大、居民抵触强烈、文物保护争议。面对年财政收入不足80亿元的现实,耿彦波设计“三三制”融资方案:贷款100亿、财政自筹100亿、中央与省级支持50亿,剩余250亿通过新区土地开发填补。然而,拆迁引发的社会矛盾迅速激化——部分居民因补偿标准、安置房质量等问题堵路抗议,甚至有人给他起外号“耿拆拆”。
耿彦波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补偿原则,严禁开发商介入拆迁,由政府直接对接居民。他每日奔波于工地与居民区之间,亲自协调解决补偿纠纷。2008—2009年,大同投入130亿元建设10万套安置房,让23万棚户区居民迁入新居。同时,他要求所有修复工程遵循“原形制、原风貌、原材料、原工艺”原则,华严寺薄伽教藏殿的辽代彩塑、善化寺金代山门等文物得以原真性保护。
2013年耿彦波调任太原时,大同改造工程引发学术界争议。学者阮仪三批评其“拆真建假”,指出部分新建建筑采用现代材料仿古。但数据证明这场变革的成效:2012年上半年,大同旅游收入达86亿元,超过煤炭产业贡献;地区生产总值从2007年的500亿元跃升至2011年的800亿元;空气优良天数从2003年的145天增至2016年的314天。
耿彦波留下的另一笔遗产是“博物馆之城”建设。大同市博物馆以北魏贵胄出行图、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等镇馆之宝,成为游客必打卡的文化地标。41座国有博物馆与27座民间博物馆构成多元文化矩阵:吉家窑博物馆展示辽金陶瓷技艺,广灵剪纸博物馆收藏中外流派作品,元顺兴钱币博物馆呈现中国货币史。2025年,大同博物馆群接待量突破千万人次,夜间开放政策更让“博物馆之夜”成为文旅新品牌。
耿彦波时代埋下的文化种子,在2025年迎来爆发式生长。国庆假期,大同推出三大创新业态:
实景演出矩阵:如梦大同剧场每日上演北魏爱情史诗,户部角综合文旅区通过“文化+场景+业态”模式,重现古代市井生活。
博物馆沉浸体验:市博物馆夜间开放“北魏夜宴”主题展,游客可穿戴AR设备参与历史场景互动。
国际文旅合作:依托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大同与敦煌、西安共建“丝绸之路文化走廊”,云冈石窟与柬埔寨吴哥窟开展数字艺术联展。
2025年上半年,大同接待游客787万人次,同比增长14.65%。国庆假期前三天,古城日均接待28万人次,10月3日单日突破33万人次。游客平均停留时间从2.1天延长至3.5天,带动餐饮、住宿等关联消费增长42%。2025年的大同,既保留着华严寺、善化寺等89处文物单位的千年风骨,又孕育出“东南邑历史文化街区”等创新空间——这里通过植入111棵大树活化街区生态,用沉浸式剧场、非遗市集重构市井文化,实现“历史质感与时代新潮”的交融。
耿彦波留给大同的不仅是物理空间的重构,更是一种发展理念的革新:
文化价值优先:将文物保护纳入城市规划核心,避免“拆真建假”的短视行为。
民生导向治理:通过政府主导拆迁、公平补偿机制,化解社会矛盾。
产业多元转型:以文旅为支点,撬动科技、康养等产业协同发展。
长效运营思维:建立博物馆群、夜间经济等可持续文化生态。
当游客在国庆夜游中感叹“人潮海啸”时,他们脚下的每块砖石、眼见的每处光影,都在诉说着一个关于复兴的故事——这座曾濒临衰败的煤都,如何通过文化重塑找回千年古都的尊严与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