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涌入上海商场消费:我们那买不到
【老外涌入上海商场消费:我们那买不到】2025年国庆期间,上海各大商圈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消费盛宴,其中最引人注目的现象便是大量外籍游客涌入商场“买买买”。他们手持购物袋,穿梭在琳琅满目的商品之间,脸上洋溢着满足与兴奋,口中反复念叨着:“我们那买不到!”这一现象不仅折射出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独特魅力,更揭示了全球消费市场的新趋势。国庆首日,南京路步行街、新世界城、百联青浦奥特莱斯等商圈便被外籍游客“攻占”。英国游客艾玛在一家设计师品牌店内兴奋地挑选着衣服:“这些款式在英国根本找不到,设计感太强了!”她边说边将一件带有中国风元素的连衣裙塞进购物袋。巴西游客卡洛斯则直奔退税柜台:“退税政策太贴心了,能省不少钱!”他展示了刚购买的智能手表和运动鞋,称这是“给家人的国庆礼物”。商场内,首展、首发、首秀及快闪活动成为吸引外籍游客的“流量密码”。新世界大丸百货内,一场名为"金喜相逢"的抽奖活动正掀起前所未有的消费热潮。活动现场,两位刚刚购买了国际顶级名表的顾客在抽奖环节中脱颖而出,幸运地抽中了50克重的纯金金条。当主持人宣布这一结果时,现场瞬间爆发出阵阵欢呼,掌声与喝彩声交织成一片,将活动氛围推向高潮。与此同时,百联青浦奥特莱斯也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清晨八点,商场外的停车场已排起蜿蜒数里的车龙;八点半,商场提前半小时开门迎客,滚滚车流如潮水般涌入;各热门店铺内,顾客们摩肩接踵,试衣、结账、打包的动作一气呵成,营业员们忙碌得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一位营业员透露:"我们这次备货量是平时的三倍,单日销售目标要突破100万,整个假期的总销售额更是要冲刺3个亿!"
在这场消费盛宴中,外籍游客的购物清单透露出强烈的差异化需求。在服饰领域,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国潮品牌正成为"香饽饽"。例如,第一百货商业中心的阿迪达斯亚洲最大旗舰店内,一款首发限量版运动服因其独特的中式图案设计,加上可享受11%的离境退税政策,被外籍顾客抢购一空,其中外籍顾客的购买占比超过40%。而在锦沧文华广场的设计师品牌SHUSHU/TONG概念旗舰店中,70%的新客都是外籍人士,其中韩国游客占比高达80%,他们为能在线下实体店体验全系列产品并参与品牌粉丝活动而兴奋不已,不少人还特意穿着新买的国潮服饰在店内拍照打卡。
美妆与珠宝饰品同样受到外籍游客的青睐。第一食品商店的"上海礼物"专柜前,龙井茶、蝴蝶酥等具有上海特色的伴手礼被外籍游客批量采购,不少人一买就是好几盒。一位来自法国的游客笑着说:"这些特产既有中国特色,又适合送给家人朋友,而且价格比法国同类产品便宜多了,非常划算。"而在电子产品领域,华为旗舰店内,外籍顾客正围在最新款手机体验台前,店员用流利的外语详细介绍着手机功能,现场下单的顾客络绎不绝,不少人还特意询问如何使用退税服务。
上海商场为外籍游客提供的全方位消费体验,是这场购物狂欢的重要推手。在语言服务方面,商家普遍配备了外语能力强的员工,部分店铺甚至推出了韩语、泰语等小语种专属服务。例如,第一百货的海底捞火锅店内,服务员不仅能用韩语为顾客点单,还能协助没有中国手机号的游客预约美甲服务,让外籍顾客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温暖。在支付方式上,上海已实现6.5万家商户、9万余台终端支持外卡支付,"外包内用""外卡内绑"等移动支付产品得到广泛应用,外籍游客可以轻松使用万事达卡、维萨卡或境外电子钱包结账,无需再为兑换现金而烦恼。
消费场景的多元化同样令人惊叹。外籍游客既爱逛外滩、南京路等传统地标,感受上海的历史底蕴,也热衷于探索武康路—安福路街区、田子坊等特色风貌街区,体验上海的时尚气息;既在米其林餐厅享受精致美食,也蹲在网红菜场乌中市集里,举着白草莓拍照发社交媒体,感受上海的市井生活。一位来自西班牙的游客在市集内边尝干柿子边直播:"在中国,连菜场都这么有趣!这里不仅有新鲜的水果,还有各种特色小吃,简直是个美食天堂!"这种"传统与现代交织""市井与时尚并存"的消费生态,让上海成为全球游客心中的"理想消费地"。
这场消费狂潮的背后,是政策红利与商业创新的双重驱动。过境免签政策的放宽,尤其是对韩国等9国实施的免签政策,让"上海周末游"成为新潮流。据统计,2024年上海接待入境游客超过600万人次,其中韩国游客数量激增,他们常利用周末飞抵上海购物、美食打卡,周一再返回工作,这种"短平快"的旅游方式深受年轻上班族的喜爱。上海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全球游客前来体验。
商业方面,上海首店经济、首发经济的蓬勃发展,为外籍游客提供了“全球最新款”的消费选择。南京路步行街的泡泡玛特旗舰店、M豆巧克力世界旗舰店,南京西路商圈的星巴克烘焙工坊等高能级首店,因商品种类全、体验感强,成为外籍游客的必打卡点。一位泰国留学生表示:“曼谷的泡泡玛特分店品种没上海全,每次来都要囤一堆盲盒回去。”
外籍游客的消费热潮,为上海经济注入强劲动力。以第一百货商业中心为例,2024年12月外籍游客消费金额同比增长400%—500%,离境退税物品金额增长超200%;2025年1月退税金额同比再涨50%。餐饮行业同样受益,海底捞、很久以前羊肉串等店铺的外汇消费额大幅增长,部分门店夜间客流中,外籍游客占比达七八成。
更重要的是,这场消费狂欢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形象。外籍游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购物体验、美食打卡照片,让“上海消费”成为全球话题。一位英国博主发布视频:“在上海,你能买到全球最新款,吃到最地道的中国菜,体验最潮的消费场景,这里简直是购物天堂!”这种口碑传播,进一步巩固了上海作为国际化消费中心城市的地位。
面对外籍游客的消费热情,上海正从“流量承接”向“留量转化”迈进。商家通过延长营业时间、优化服务细节提升体验,例如海底捞为外籍顾客提供免费西瓜、韩式调料,并组织员工学习韩语。政府层面,上海持续完善支付环境、离境退税政策,并推动文商旅体展深度融合,例如将赛艇世锦赛票根与商场优惠联动,吸引游客延长消费链条。
复旦大学消费市场大数据实验室主任张伊娜指出:“外籍游客的消费需求正从物质向文化、体验层面升级,上海需进一步挖掘首店经济、国潮品牌的潜力,打造更多‘人无我有’的消费场景。”可以预见,随着240小时过境免签政策的深化和长三角区域联动的加强,上海将成为全球游客心中“买得到、买得爽、留得下”的终极消费目的地。
在这场消费狂欢中,上海用实力证明:它不仅是中国的经济中心,更是全球消费者的“梦想购物车”。当外籍游客提着塞满商品的购物袋离开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对这座城市的深刻记忆与无限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