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出现的这碗长寿面让他差点落泪
【突然出现的这碗长寿面让他差点落泪】近日,云南芒市,一群学生放学后来到中山边境派出所,给民警范文强送来长寿面和手工制作的生日礼物。端起那碗热气腾腾、象征着祝福与希望的长寿面,范警官的眼眶悄然泛起了红意,一股暖流与酸楚交织的情绪在他心中翻涌。自驻守这片土地以来,范警官在日常的走访中,深刻接触并了解到了许多在求学道路上遭遇重重困难的学生。他们或是家境贫寒,或是遭遇变故,每一个故事都触动着范警官的心弦。自2023年年初至今,他凭借自己的努力和社会的爱心支持,已成功募集到助学金超过10万余元,这笔善款如同及时雨,滋润了27名渴望知识、渴望改变命运的学生心田,让他们得以继续在求学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中山乡,这个坐落在中缅边境的小镇,山高路远,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为了生计,青壮年劳动力普遍选择外出务工,留下的是一群需要关爱的留守儿童与孤寡老人,他们构成了辖区内最主要的群体。范文强警官,自2015年毅然决然地选择驻守此地以来,不仅肩负着巡边守卡、维护边境安全、打击跨境犯罪的重任,更将一颗温暖而坚定的心,投向了那些被大山阻隔、教育资源匮乏的山区孩子的教育困境。
“在村里,我亲眼见证了许多孩子因为家庭贫困而面临辍学的无奈,有的孩子甚至连基本的学习用品都买不起,只能用破旧的纸张和铅笔勉强维持学习。”范文强在多次深入走访中,痛心疾首地了解到,部分学生因为交不起学费、买不起教材,甚至不得不放弃那来之不易的升学机会,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却也被现实的残酷所笼罩。他特别回忆起2023年的一次深刻家访:一名初三学生,原本成绩优异,却因父亲重病卧床、母亲离家出走,不得不独自承担起繁重的家务和农活,面对辍学的危机,孩子哭着说“想读书”,那双含泪的眼睛,那一刻深深刺痛了范文强的心,也让他更加坚定了要为这些孩子做点什么的决心。
十年奔走募集10万助学金:每一分钱都是希望的火种
为了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范文强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助学奔走”。他利用休息时间走访学校、企业,甚至通过社交媒体发起募捐,将边境民警的“小力量”汇聚成社会爱心的“大洪流”。2023年:他联系到吴江区关工委等公益组织,为12名高中生争取到每年3000元的助学金;2024年:通过德宏州教育局“圆梦计划”,为8名大学生申请到一次性5000元补助;2025年:发动中山乡商会设立“边境学子教育基金”,首期募集资金6万元,覆盖全乡27名困境学生。
截至2025年10月,范文强已累计募集助学金10万余元,帮助27名学生完成学业。其中,3名学生考入云南大学,5名学生成为乡村教师,用知识反哺家乡。
在中山乡,范文强的“护学行动”早已超越了职责范畴。他不仅是助学金的“募集者”,更是孩子们的“心理导师”和“人生引路人”。心理疏导:针对留守儿童易产生的自卑、孤僻问题,他定期组织“警民茶话会”,用自身经历鼓励孩子“知识改变命运”;学业帮扶:协调中山中学教师为困境学生提供课后辅导,确保“一个都不掉队”;职业规划:为高三学生联系大学招生办,提供志愿填报指导,帮助6名学生考入师范、医学等实用专业。
“范警官比我们亲爹还上心!”受助学生李晓梅的父亲含泪说。2024年,李晓梅以全县第三的成绩考入云南民族大学,范文强不仅帮她申请到助学金,还亲自送她到昆明报到。“他帮我扛行李、办手续,临走时还塞给我500元生活费,说‘别委屈自己’。”
范文强的助学行动引发了广泛社会关注。吴江区关工委“中国好人”杨自中评价:“一个边境民警能坚持十年帮困助学,这是对‘人民公安为人民’最生动的诠释。”德宏州教育局更将其事迹纳入“边境教育扶贫典型案例”,号召全州民警学习。与此同时,社会爱心力量也纷纷加入。2025年9月,中山乡商会会长赵建国带头捐款2万元,并承诺“每年资助5名大学生”;南宁市希望工程办公室将范文强列为“助学大使”,邀请他参与全国困境学子探访活动。
当学生们将手工制作的“警民同心”贺卡递到范文强手中时,他再次红了眼眶。卡片上写着:“您不仅是守护边境的警察,更是照亮我们求学路的灯塔。”十年坚守,从“守边人”到“护学人”,范文强用行动证明:基层民警的担当,不仅在于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更在于用温情与责任托起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正如他所说:“孩子们的笑脸,就是我最好的生日礼物。”
这碗长寿面,不仅温暖了一个民警的生日,更映照出新时代警民关系的深厚底色——在祖国西南边陲,爱与希望,正跨越山海,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