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环保少女”再次被以军扣押
【瑞典“环保少女”再次被以军扣押】2025年10月1日,地中海东部海域掀起一场国际风波。由多国活动人士组成的“全球坚韧船队”在距离加沙海岸线70海里处突遭以色列海军拦截,船队中一艘悬挂英国国旗的帆船上,瑞典气候活动家格蕾塔·通贝里(Greta Thunberg)与南非前总统曼德拉之孙曼拉·曼德拉、西班牙巴塞罗那前市长阿达·科洛等12名国际志愿者被以军扣押。这已是通贝里半年内第二次因试图突破加沙海上封锁而遭拘押,事件迅速引发全球对巴以冲突、人道主义干预与国际法适用性的激烈讨论。此次被扣押的“全球坚韧船队”由44艘船只组成,载有婴儿奶粉、医疗物资及净水设备,目标直指被以色列封锁长达21个月的加沙地带。联合国数据显示,加沙220万人口中90%依赖国际援助生存,儿童营养不良率飙升至43%,医院因燃料短缺被迫关闭手术室。船队组织者称,此次行动旨在“用行动打破以色列制造的露天监狱”,并揭露国际社会对加沙困境的沉默。通贝里所在的“马德琳号”帆船于6月1日从意大利启航,船员包括欧洲议会议员、人权律师及前政要后代。他们通过卫星直播展示船上物资,并在社交媒体发起#BreakTheSiege(打破封锁)话题,获得超过500万次互动。然而,以色列国防军早在船队进入地中海东部的第一时间便启动监控,国防部长卡茨公开警告:“任何未经授权的船只都将被拦截,加沙不会成为恐怖主义的补给站。”
10月1日凌晨3时,以色列海军特种部队乘快艇逼近“马德琳号”,使用高压水炮冲击甲板,并派遣无人机喷洒白色刺激性液体,导致多名船员眼部灼痛。根据船队后续发布的视频,以军直升机在低空盘旋,强光灯直射驾驶舱,船员被迫高举双手投降。以军登船后,没收所有通讯设备,切断卫星电话信号,并将船只拖往阿什杜德港。
“他们用枪托砸毁我们的摄像机,但全世界都看到了真相。”船队发言人、德国活动家卢卡斯·穆勒在获释后接受采访时表示。以色列方面则公布了另一组画面:被扣押人员身着橙色救生衣,在港口接受水和三明治,国防部发言人称“所有乘客健康状况良好,未受任何伤害”。这场“信息战”在社交媒体持续发酵。通贝里提前录制的求救视频在推特获得2000万次播放,她戴着巴勒斯坦头巾喊道:“我们在国际水域被占领军绑架,这违反所有国际准则!”而以色列外交部则发布43分钟哈马斯2023年10月7日袭击以色列的未剪辑录像,强迫被扣押人员观看,试图证明封锁的“正当性”。
事件引发多国政府与组织的强烈反应。土耳其外交部召见以色列驻安卡拉大使,称“这是公然的海盗行为,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英国绿党议员艾莉·查恩斯在议会紧急质询中要求政府“派遣军舰保护英国籍船只”;联合国人权特别报告员弗朗西斯卡·阿尔巴内塞呼吁成立国际调查委员会,追究以色列“集体惩罚”加沙平民的责任。然而,美国部分政客的态度耐人寻味。参议员林赛·格雷厄姆在X平台发文称:“希望他们会游泳”,暗讽活动人士自不量力;以色列驻瑞典大使伊扎克·列维则指责通贝里“被恐怖组织利用,成为宣传工具”。值得注意的是,瑞典政府在此事件中保持罕见沉默,外交大臣马尔默·斯特内加德仅表示“公民应遵守旅行警告,高风险地区行为需自行担责”,此番表态引发国内数百名示威者聚集议会大厦,高举“拯救格蕾塔”标语要求政府干预。
此次扣押事件标志着通贝里从气候议题向地缘政治的深度介入。自2022年公开宣称“环保与反压迫本属同一战线”以来,她逐步将批判矛头指向资本主义殖民历史与巴以冲突。2025年6月首次被以军扣押时,她佩戴巴勒斯坦头巾直播航程,并在社交媒体发布加沙儿童手绘的“自由之船”图画,获得中国网友“知行合一”的评价——这与她2022年批评中国“燃煤电厂投资破坏碳中和承诺”时引发的争议形成鲜明对比。“她正在将个人品牌转化为政治武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马克·莱纳分析称,“但这种转型也让她陷入争议:西方媒体曾将她捧为气候圣人,如今却指责她‘反犹’;中国网友曾批判她‘环保作秀’,现在却部分支持她对巴勒斯坦的声援。”这种形象的复杂性,折射出国际舆论场中意识形态的激烈碰撞。
事件背后,是加沙人道危机与以色列安全逻辑的不可调和。以色列坚持封锁政策,称“每放行一艘船,就可能让哈马斯获得制造火箭弹的原材料”;而人道组织则指控以军“将饥饿作为战争武器”,联合国报告显示,2025年1月至9月,仅有12%的获批援助物资实际送达加沙平民手中。法律层面,国际法院2024年裁定以色列对加沙的占领“违反国际法”,要求其开放人道通道。但以色列以“自卫权”为由拒绝执行,美国则持续在安理会动用否决权阻挠相关决议。此次通贝里船队被扣,再次将国际法的执行困境暴露无遗。
尽管“全球坚韧船队”剩余船只仍在向加沙方向航行,但分析人士普遍认为,民间行动难以突破军事封锁。以色列海事安全专家约纳坦·德里指出:“没有国家支持,任何船队都只是活靶子。”而通贝里在获释后的声明中表示:“我们将继续行动,直到加沙的孩子们能喝上干净水、吃上热饭。”这场风波或许不会立即改变巴以局势,但它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在全球政治中,人道主义理想常被地缘博弈碾压,而个人符号的抗争,终究需要制度性力量的支撑。当通贝里的帆船再次驶向地中海时,她承载的不仅是救援物资,更是一个时代对公平与正义的迫切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