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多地突降大雪 有人自驾被困路上
【全国多地突降大雪 有人自驾被困路上】2025年国庆假期首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席卷中国西北、西南及东北部分地区,新疆喀纳斯、青海日月山、西藏纳木措等地瞬间被白雪覆盖。这场打破季节常规的极端天气,不仅让游客体验了“一日穿越四季”的震撼,更导致数百辆自驾车辆被困雪山公路,暴露出旅游应急管理体系的深层隐患。9月30日下午,陕西游客张女士驾车驶入新疆阿禾公路时,天空仅飘着细雨。两小时后,鹅毛大雪如帷幕般垂落,能见度骤降至5米。积雪在15分钟内淹没车轮,道路迅速结冰。“轮胎像踩在溜冰场上,每打滑一次都听见金属刮擦地面的刺耳声。”张女士回忆,她的SUV在3公里路段被撞两次,最终依靠应急物资中的防滑链和热心游客的牵引绳,于10月1日凌晨2点抵达阿勒泰市区。喀纳斯景区数据显示,10月1日观鱼台积雪达40厘米,景区虽未关闭,但观鱼台、双湖徒步线路等海拔较高区域被迫暂停运营。景区管委会采用“分级管控”策略:核心区封闭、缓冲区限流、开放区增派巡逻队,但仍有游客因未关注预警信息而白跑一趟。
海拔3520米的日月山口,10月1日清晨积雪已没过脚踝。南京游客邓先生拍摄的视频显示,原本金黄的草原一夜变白,景区商店的冲锋衣销量激增300%。“零下5℃的寒风像刀子,手机电量以每分钟1%的速度下降。”尽管景区通过铲雪车保障主干道通行,但多条支线仍被积雪掩埋,导致30余辆自驾游车辆滞留。
当雄县至纳木措的公路上,积雪最厚处达60厘米。西藏交警部门统计,10月1日中午12时,该路段发生7起追尾事故,均因驾驶员未更换雪地胎导致。景区采用“限时通行”措施,每2小时放行30辆车,但仍有游客在海拔4718米的公路上等待超过6小时。
尽管中央气象台于9月30日发布暴雪蓝色预警,但具体到县级区域的精细化预警严重不足。阿勒泰地区交通局数据显示,仅12%的游客通过官方渠道获取预警信息,其余依赖社交媒体碎片化传播。在阿禾公路被困现场,超过60%的车辆未配备防滑链、应急食品等基本物资。
青海玛多县10月1日降雪导致214国道17辆车被困,交警部门虽在4小时内抵达现场,但因缺乏大型除雪设备,仅能人工铲雪开辟临时通道。新疆阿勒泰市投入的3台破冰车因燃料不足,在作业2小时后被迫撤离,导致救援延迟超过8小时。喀纳斯景区至禾木村的50公里盘山路,仅有3处应急避难所,且未配备供暖设备。被困游客王先生描述:“避难所铁皮屋顶被大雪压得变形,室内温度与室外无异。”更严峻的是,该路段手机信号覆盖率不足40%,多名游客因无法求救而冒险徒步下山。
这场暴雪恰逢全球气候异常期,北极涛动(AO)负相位导致冷空气南侵强度增加37%。旅游行业需重新审视“反季节旅游”的风险:新疆喀纳斯9月30日接待量达1.2万人次,超同期承载量40%;青海湖环线自驾游车辆同比增长65%,但应急物资储备仅增加20%。
当“说走就走”的旅行遭遇极端天气,构建“预测-预警-预防-应对”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已刻不容缓。或许正如被困游客在雪墙上写下的那句话:“大自然从不会妥协,我们能做的只有敬畏与准备。”这场暴雪,终将成为推动中国旅游应急管理现代化的关键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