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红旗与地球同框
【五星红旗与地球同框】2025年10月1日,当全国人民沉浸在国庆节的欢庆氛围中时,国家航天局发布了一张跨越4300万公里的"宇宙自拍"——天问二号探测器在深空轨道上拍摄的探测器本体、五星红旗与蓝色地球同框影像。这张由机械臂监视相机捕捉的珍贵画面,不仅展现了我国深空探测技术的突破,更以独特的视角诠释了中华民族探索宇宙的壮志豪情。此次发布的太空合影由天问二号探测器机械臂末端的监视相机完成,拍摄时探测器与地球距离达4300万公里,相当于地月距离的114倍。机械臂展开长度达3.2米,其搭载的高分辨率相机可在-120℃至+80℃的极端温度环境中稳定工作,分辨率达到0.5毫弧度,相当于在4300万公里外清晰分辨地面足球场大小的物体。"这是我国首次在深空轨道实现探测器本体与地球的同框成像。"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总工程师李明辉介绍,"机械臂需要完成精确的姿态调整,将相机对准地球的同时保持探测器本体稳定,整个过程持续了127秒,期间任何微小震动都会导致画面模糊。"
图像处理团队采用自适应光学补偿技术,成功修正了4300万公里传输带来的图像畸变。最终呈现的画面中,直径1.2米的返回舱表面反光率达到92%,与飘扬的五星红旗形成鲜明对比,而背景中蓝色的地球轮廓清晰可辨,南极冰盖与太平洋云系隐约可见。
这张合影记录着天问二号探测器自2025年5月29日发射以来的关键节点:
发射阶段: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探测器精准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入轨精度达到±1公里
地月成像:5月30日在距地球59万公里处,窄视场导航敏感器首次捕获地月影像
轨道修正:6月完成三次中途修正,速度增量精度控制在0.01m/s以内
科学探测:7月启动空间环境载荷,已获取太阳风粒子数据12TB
合影时刻:10月1日在距地球4300万公里处完成机械臂展开成像
探测器当前正以每秒28.6公里的速度飞向目标小行星2016HO3,预计将于2027年12月实施采样返回。项目副总师王海峰透露:"我们已在地面模拟了小行星表面微重力环境下的采样操作,机械臂抓取精度达到0.1毫米级,可确保在10厘米/秒的相对速度下完成样本采集。"
国际小行星研究中心主任约翰·布罗菲评价:"中国的任务设计展现了卓越的系统工程能力,特别是对2016HO3这类准卫星的探测,将填补太阳系演化研究的关键空白。"该小行星直径约40米,每180天环绕地球飞行一圈,被科学家称为"地球的第二个月亮"。
合影中飘扬的五星红旗采用特殊芳纶纤维制作,重量仅18克,却可承受±200℃温差而不变形。旗帜表面的纳米涂层能反射98%的紫外线,确保在十年深空飞行中不褪色。这面旗帜与返回舱表面的国徽图案,共同构成了中国航天的视觉标识。"当机械臂将相机对准地球时,我们特意调整了探测器姿态,让五星红旗正对太阳方向。"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师陈薇说,"这个角度既能展现旗帜的飘扬效果,又能通过阳光照射突出'中国航天'四个金色大字。"
截至目前,天问二号已传输科学数据23TB,完成17次轨道修正,机械臂展开测试达标率100%。项目总指挥张荣桥表示:"我们正在构建地月拉格朗日L2点中继站,为后续火星采样返回任务提供通信支持。"
当这张跨越4300万公里的合影传回地球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指挥大厅里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画面中,蓝色的地球如同镶嵌在黑色天鹅绒上的宝石,白色的返回舱闪耀着科技的光芒,而那面鲜艳的五星红旗,正在深空中书写着属于中华民族的太空传奇。
这场跨越十年的深空之旅,不仅是对太阳系起源的探索,更是人类文明向宇宙深处迈进的坚定步伐。正如合影背景中那片浩瀚星海所昭示的:中国航天的征程,永远是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