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式成为安第斯共同体观察员国
【中国正式成为安第斯共同体观察员国】2025年10月1日,在哥伦比亚首都波哥大举行的第31次安第斯共同体(安共体)外长理事会例行会议上,一则历史性决议通过:中国正式成为该组织观察员国。这一决定不仅标志着中国与南美洲安第斯区域国家的合作迈入新阶段,更凸显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日益重要的角色。作为首个获此地位的亚洲国家,中国与安共体的互动将为拉美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及全球南方国家合作提供新范式。安第斯共同体(西班牙语:La Comunidad Andina)前身为1969年成立的安第斯集团,由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玻利维亚四国组成(委内瑞拉于2006年退出)。其成立初衷是通过消除关税壁垒、协调经济政策,推动区域资源整合与共同市场建设。历经半个世纪发展,安共体已形成涵盖贸易、能源、环保、安全等多领域的合作框架,2018年出口总额达1200亿美元,主要依赖石油、铜、黄金等大宗商品及农产品。然而,过度依赖原材料出口、制造业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长期制约其发展。2025年,安共体成员国正寻求通过技术合作与产业政策转型,深化与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多元化联系,以增强区域经济抗风险能力。中国观察员国地位的获得,恰逢其时。
中国与安共体的互动可追溯至1999年。当年1月,双方就建立政治磋商机制达成一致;5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向安共体首脑会议致贺电,并委派驻哥伦比亚大使出席会议。2000年,中安签署《关于建立政治磋商与合作机制的协议》,正式启动外长级对话。2002年,时任中国外长唐家璇在波哥大与安共体五国外长举行首次磋商,达成在电信、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的共识。
此后,双方合作不断深化:2003年,安共体国家高级电信官员及企业家代表团访华;2005年,中国提出涵盖电信、能源、农业等10项合作倡议;2009年,安第斯议会与中国全国人大签署友好合作协议,接纳中国全国人大为观察员。2025年观察员国地位的授予,是双方长期互信与务实合作的必然结果。
根据国际组织惯例,观察员国虽无表决权,但可列席会议、获取资料并提出建议。这一身份具有双重意义:一方面,中国可通过参与安共体会议,深入了解拉美区域政策动向,为“一带一路”倡议与拉美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安共体成员国可借助中国在数字经济、绿色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的经验,推动区域产业升级。例如,中国在5G技术、可再生能源(如光伏、风电)及高铁建设中的领先优势,可与安共体成员国在矿产资源开发、农业现代化等领域的需求形成互补。2025年,中国与厄瓜多尔等国已就铜矿深加工、锂资源开发等项目展开谈判,观察员国地位将为此类合作提供更高效的沟通平台。
安共体成员国在决议中强调,中国“在国际社会和全球治理中始终发挥重要作用”。这一表述背后,是中国近年来在多边机制中的积极作为:从推动《巴黎协定》落实,到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从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到向拉美国家提供新冠疫苗援助,中国正以实际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成为安共体观察员国,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又一重要实践。通过这一平台,中国可更直接地支持拉美国家在气候变化、数字经济、减贫等领域的诉求,同时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国际话语权。例如,中国可协助安共体成员国制定符合自身发展阶段的绿色转型路径,避免重蹈“去工业化”覆辙。
中国观察员国地位的获得,为中拉合作注入新动能。短期来看,双方可优先推进贸易便利化、投资保护协定谈判,扩大机电产品、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产品对拉出口;中期可加强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的联合研发;长期则需探索建立中拉自由贸易区,实现产业链深度融合。与此同时,中国需警惕外部势力干扰。美国对拉美政策的调整(如美墨加协定续签)可能对南共市等区域组织造成压力,安共体成员国或在中美间寻求平衡。中国应通过提供非政治化的合作方案,展现作为可靠伙伴的诚意。
中国成为安第斯共同体观察员国,是全球化时代多边主义胜利的缩影。它证明,发展中国家可通过平等对话与务实合作,突破传统地缘政治框架,实现共同发展。正如安共体外长理事会决议所言:“这一决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将更好维护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站在2025年的新起点上,中国与安第斯国家的合作已超越简单的经贸往来,正朝着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目标稳步前行。这一进程,不仅将改写拉美经济版图,更将为全球南方国家探索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提供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