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手掌还小!歼-35绝密性能指标曝光
【比手掌还小!歼-35绝密性能指标曝光】2025年9月27日,央视《军情时间到》栏目以震撼的视觉冲击力向全球公布了一组数据:中国第二款隐形战斗机歼-35的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小于0.01平方米,甚至比成年人的手掌面积(约0.012-0.02平方米)更小。这一突破性参数的公开,不仅标志着中国在隐身战机领域实现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跨越,更让歼-35成为全球首款雷达反射面积可量化至“手掌级”的舰载战斗机。歼-35的隐身性能突破源于两项核心技术:超材料技术与气动外形优化。据央视披露,该机全机覆盖中国独有的第二代超材料,通过主动导引电磁波绕过机身,实现“无影”隐身效果。这种材料不仅比传统隐身涂料更耐用(维护周期缩短30%),还能将隐身、传感、航电功能融为一体,彻底解决了隐身战机“性能-结构-功能”的平衡难题。气动设计上,歼-35采用类似F-22的1.35长宽比机身,配合菱形机头、S形进气道、锯齿舱盖等细节优化,使正向隐身性能达到0.01平方米级别,较F-35C的0.05-0.065平方米提升5倍。这意味着在敌方雷达屏幕上,歼-35的显示面积可能小于0.012平方米,甚至被误判为杂波过滤掉。实战意义:在南海对峙场景中,歼-35可在敌方防区外1200公里处发射鹰击-21反舰导弹(射程1000-1500公里),而F-35C因隐身性能和航程不足,需冒险深入至800公里内才能执行类似任务。这种代差使中国航母编队的拒止半径直接延伸至第二岛链。
歼-35的机身长度达17.3米,翼展11.5米,最大起飞重量28-35吨,较F-35C的15.7米机身和31.8吨最大起飞重量形成显著优势。这种“大尺寸”设计并非简单放大,而是为远海作战量身定制:内油航程突破2500公里,作战半径1200-1500公里,可携带8吨弹药(超F-35C 30%)。在“野兽模式”下,6个外挂点可挂载鹰击-12反舰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等,实现空战、反舰、对地打击的多任务兼容。双发涡扇-19发动机总推力超20吨,支持1.8-2.2马赫超音速巡航,较F-35C的1.6马赫提升40%。2025年9月22日,歼-35在福建舰上完成全球首次电磁弹射起飞,验证了其动力系统与电磁弹射器的完美适配。折叠翼展从14.5米缩至7.8米,着舰钩可承受6吨冲击力,智能着舰系统采用毫米波雷达+光学复合引导,精度达0.3米级。这些设计使其成为全球首款适配电磁弹射航母的五代隐身舰载机。
歼-35的战斗力不仅体现在单机性能,更在于其作为信息化节点的体系融合能力:装备氮化镓有源相控阵雷达(探测距离超200公里)、光电分布式孔径系统(EODAS)与红外瞄准系统(EOTS),实现360°战场态势感知,可同时追踪30个目标并引导导弹攻击。超材料结构件对高频电磁波的吸收、扰乱甚至反制能力,使其在敌方综合电磁干扰环境中仍能保持“透明”信息模式。专家指出,这种能力可使敌方电磁对抗预算表瞬间崩溃。作为歼-20的“战术前锋”,歼-35可利用机动性执行高强度穿透性任务,成本仅歼-20的60%,利于规模化部署。未来与无人机群的“忠诚僚机”模式协同,将进一步释放其信息化节点潜力。
数据显示,歼-35在隐身性能上已接近B-2水平,而速度、载荷和动力冗余度则全面超越F-35C。这种“隐身+超音速+多任务”的组合,使其成为全球首款真正意义上的“五代半”舰载战斗机。
歼-35于2024年进入小批量生产,年产量约12架,用于实战测试与迭代升级。2025年福建舰服役后,生产将提速至每年30-40架,预计海军需求200架、空军300-400架。其模块化设计使维护效率提升40%,未来或衍生电子战、无人僚机指挥型。歼-35的列装标志着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转型,使航母编队具备与美军“福特级+F-35C”对抗的实力。在南海、台海等热点区域,其隐身突防能力可对敌方预警体系形成致命威胁。
歼-35的曝光,不仅是中国航空工业的技术宣言,更是全球海空力量平衡的重构信号。当这款雷达反射面积小于手掌的战机划破长空时,它所承载的不仅是中国的海洋权益,更是一个大国对科技巅峰的不懈追求。正如央视报道所言:“歼-35的隐身性能,让中国战机技术站上了全球制高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竞赛中,中国正以“手掌级”的精准,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航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