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前出发的人 凌晨5点堵在路上
【提前出发的人 凌晨5点堵在路上】9月30日,国庆最后一个工作日,8天小长假即将到来,但不少人已经拼假“请3休12”早早开始出发。9月29日,#聪明的人已经提前出发了#话题冲上热搜引发关注。毕竟,每逢节假日,许多人为避开高峰选择提前出发,甚至凌晨上路,结果大量“聪明人”同时行动,高速公路依旧车满为患。直到9月30日早上,深圳北的人流量也依旧处于高峰,有凌晨三点还在等车的网友拍下同一时间候车厅的画面。画面中,候车厅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人们或坐或站,有的在低头玩手机,试图用虚拟的世界来打发这漫长的等待时间;有的则靠在椅背上,闭目养神,脸上写满了疲惫;还有的小孩子,在人群中跑来跑去,发出清脆的笑声,为这沉闷的氛围增添了一丝生机。另一位网友分享了今天早上7:18的现状,车站爆满人头攒动!!不仅高铁,就连去往机场的路也堵得死死的。此外,自驾一族的“聪明人”们也开始堵上了。有网友发文:广东回深圳国庆堵车,29号晚上十点半出发,武深高速上堵一小时,大广高速堵一小时遍篇遍开了5个小时到龙南服务区了,一共才开280公里啊!!甚至还有网友吐槽“有人330公里开了11小时”!更如此,还有网友表示:“9月29日22:43自驾深圳到陕西高速已经在堵车,不出发都不知道这么多人已经提前回家了,7公里的路赌了53分钟 果然还是得提前出发”!!
据“广东交通”预计,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广东高速公路将以探亲、出游车流为主,小型客车占比较高。预计9月30日会迎来节前车流高峰流量约1008万车次,国庆中秋假期及前后一天(9月30日至10月9日)广东省高速公路路网日均车流量约932万车次。其中——港珠澳大桥日均车流量约2.02万车次,虎门大桥日均车流量约16万车次,南沙大桥日均车流量约19万车次,黄埔大桥日均车流量约18万车次,深中通道日均车流量约16万车次。预计10月7日、8日迎来返程小高峰,车流量约951万车次。
"原以为凌晨出发能避开高峰,没想到大家都这么想。"在广深高速鹤洲入口,李先生望着前方绵延数公里的车龙苦笑。他计划驱车800公里回湖南老家,为避开30日白天的拥堵,特意将出发时间定在5点,却没想到遭遇了更庞大的"错峰军团"。交通部门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前夕,深圳市高速公路车流量较平日激增320%,其中凌晨4点至7点的"非传统高峰时段"流量占比达45%。当"早出发=少拥堵"的公式被广泛接受,集体行为反而制造了新的拥堵峰值。
在梅观高速观澜段,记者看到这样的场景:应急车道上停着数辆抛锚车辆,车主们举着手机照明修理;服务区入口处,排队加油的队伍长达1公里,有司机调侃"油表还没掉,排队时间先耗掉半箱油";更远处,几辆房车在路边支起桌椅,一家老小就着路灯吃早餐,将堵车演绎成独特的露营体验。
"您已进入拥堵路段,预计通行时间2小时17分。"当王女士的车载导航发出第8次预警时,她开始怀疑科技是否真的带来了便利。这款号称拥有AI预测功能的导航APP,此刻却将她精准地引导进了最拥堵的车道。
技术确实改变了出行方式。2025年,全国高速公路ETC覆盖率达98%,北斗导航与5G网络的结合使实时路况更新频率提升至每30秒一次。但技术的普及也带来了新的困境:当所有司机都依赖同一套算法选择路线时,原本分散的车流被集中导向少数"最优路径",形成"技术性拥堵"。在深汕西高速鲘门段,记者发现一个有趣现象:相邻两条车道中,使用不同品牌导航的车辆呈现出明显的分流特征。某品牌导航用户集中在左侧车道,而另一品牌用户则偏向右侧。这种由算法差异导致的"人工分道",意外缓解了局部拥堵,却也暴露出技术标准不统一带来的潜在问题。
每逢节假日,为避开出行高峰,许多人选择提前出发,甚至凌晨上路。从9月29日“聪明的人已经提前出发了”话题冲上热搜,到9月30日凌晨深圳北候车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再到高速公路上车满为患,大量“拼假族”同时行动,使得原本被认为的“非传统高峰时段”成为新的拥堵峰值。如李先生为避开30日白天拥堵,5点从广深高速鹤洲入口出发,却遭遇更庞大的“错峰军团”;自驾一族29号晚上十点半出发,在武深高速、大广高速分别堵一小时,5个小时才开280公里;更有网友330公里开了11小时。交通部门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前夕,深圳市高速公路车流量较平日激增320%,其中凌晨4点至7点的“非传统高峰时段”流量占比达45%。当“早出发=少拥堵”的公式被广泛接受,集体行为便催生了新的拥堵,这反映出大众在出行规划上存在严重的从众心理和认知误区。
这一现象背后,是交通资源、出行需求与管理等多方面问题的集中体现。从交通资源角度看,节假日出行需求大幅增长,而交通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有限,无法满足短时间内激增的车流量和客流量。以高铁站、机场为例,9月30日早上深圳北人流量处于高峰,候车厅座无虚席,去往机场的路也堵得死死的,反映出交通枢纽在应对大规模出行时的压力。从出行需求方面,人们对节假日出行的热情高涨,拼假“请3休12”等现象增多,使得出行时间高度集中。而交通管理部门在应对这种集中出行时,虽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但在信息引导和调控方面仍存在不足,未能有效引导大众合理规划出行时间和路线。
要破解这一困局,需要交通管理部门、出行者和相关企业多方合力。交通管理部门应加强大数据分析和预测,提前发布详细的交通信息,引导出行者合理选择出行时间和路线。例如,通过交通广播、手机APP等渠道,实时更新路况信息,为出行者提供精准的导航建议。出行者自身也应增强理性出行意识,不盲目跟风拼假错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出行计划。可以选择在节假日中期出行,或者采用公共交通、拼车等绿色出行方式。相关企业如旅游平台、交通运营企业等,可以推出更多个性化的出行产品和服务,分散出行需求。比如,旅游平台可以推出错峰旅游套餐,引导游客在非高峰时段出行;交通运营企业可以增加班次、优化线路,提高运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