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犹豫片刻后扶住要摔倒的老人
【男子犹豫片刻后扶住要摔倒的老人】2025年9月28日,吉林省吉林市街头,一位90岁老人踉跄倒向地面的瞬间,饭店老板何先生单手扶住香烟、另一只手迅速托住老人身体的画面被监控完整记录。这段视频在网络引发热议,评论区超10万条留言中,“后怕但值得”“若遇必扶”成为高频词。这场看似普通的救助,实则撕开了社会“扶老困局”的深层裂痕,更以个体善举为道德重建注入信心。9月29日,饭店老板何先生告诉记者,当时因为附近没人,他确实曾犹豫要不要扶老人,但他还是本能地伸出了手。“当时我也有点害怕,因为前后都没有人,当时也没想起来有监控。”起初,何先生走在路上,瞧见有位老人突然摔倒在地,他心里也泛起了嘀咕,担心这会不会是老人故意碰瓷。毕竟如今社会上碰瓷的事儿时有听闻,万一自己好心去扶,反被讹上可就麻烦了。但他转念一想,眼前这老人实实在在地摔在地上,情况看着挺危急,“救人要紧呐,哪能因为怕被碰瓷,就眼睁睁看着老人摔倒不管呢。就算真是碰瓷的,我行得正坐得端,也在理。”
何先生的犹豫并非个例。2015年南京“彭宇案”后,扶老行为与法律风险的关联被公众反复讨论。2025年9月,湖南某医院发生类似事件:男子扶起跌倒老人后,被家属指控“推人逃逸”,索赔3万元。尽管医院监控还原真相,但男子为自证清白耗费13天调取证据的经历,暴露出救助者面临的举证困境。更极端案例中,某地老人摔倒后无人敢扶,最终因延误救治离世,家属虽未讹诈,但事件加剧了公众对“扶老”的恐惧。
法律层面,尽管《民法典》第184条明确“自愿紧急救助不担责”,但实践中,救助者仍需承担举证责任。某律师指出:“若无监控或目击者,被讹者可能陷入‘自证清白’的死循环。”这种风险与成本的不对等,导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成为普遍心态。
何先生的选择,为困局提供了突破样本。他坦言:“整条街就我俩,若不扶,老人可能重伤。”这种将生命置于风险之上的判断,源于对人性本善的坚守。更关键的是,其饭店监控成为关键证据,既保护了救助者,也震慑了潜在讹诈者。制度层面,多地已探索“扶老保险”与法律援助机制。例如,北京市推出“好人险”,为救助者提供免费法律咨询及诉讼支持;上海市要求公共场所监控覆盖率超95%,并建立快速取证通道。这些措施试图通过风险共担与证据固化,降低救助者的后顾之忧。公众态度亦现转变。何先生视频下,最高赞评论写道:“我爷爷89岁摔跤时,幸得路人相助,家人送了一篮鸡蛋致谢。”这种“以善报善”的循环,正在重塑社会信任。某社会学调查显示,62%的受访者认为“应先救助再处理纠纷”,较2020年上升28个百分点。
何先生扶老事件的热度,折射出公众对“温暖社会”的深切渴望。当监控记录下他单手扶烟、另一手托住老人的瞬间,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体的勇气,更是一个社会在道德困境中寻求突围的缩影。
破解“扶老困局”,既需要何先生们突破恐惧的本能善意,也需要制度为善意兜底、文化为善意赋能。唯有如此,扶老才不会是孤勇者的游戏,而成为每个人都能从容践行的社会公约。正如网友所言:“愿我们都能成为何先生,也愿何先生们不再需要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