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9月30日电 随著“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正以深圳、广州、东莞为核心,加速打造全球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地。从3D视觉传感器到人形机器人多机协同,大湾区企业凭借核心技术突破与制造业场景深度融合,正推动汽车、电子等支柱产业智能化升级。
广东5个核心城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2746家
以宇树科技春晚人形机器人为标志性事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众视野。
2025年,广东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政策层面,具身智能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广东通过人工智能+机器人+专项行动,构建起覆盖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工业验证场景网络。技术突破上,强化学习与视觉语言动作模型(VLA)的应用,使机器人运动控制精度提升40%,3D视觉传感器市场占有率超70%。
这一阶段呈现技术迭代加速、应用场景多元化、产业链协同深化三大特征,标志著广东正从传统制造业基地向具身智能创新高地转型。 广东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全链条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呈现三核驱动、多点开花的空间格局。
内地主要城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数量情况(图源:南方网)
据南方产业智库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深圳、广州、东莞是广东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主要引擎。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广东拥有众擎机器人、优必选、乐聚机器人等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其中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5个城市共有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2746家,领先于上海(1103家)、北京(1052家);按城市排名,深圳(944家)、广州(643家)、东莞(597家)、佛山(428家)、珠海(134家),在全国分列第三、五、六、十、十六位。
广深莞产业聚集区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报告内容显示,广东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在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等战略性支柱产业领域已初步形成了一批工业场景应用。在应用场景适配探索方面,广东打造出以深圳、广州、东莞等地为代表、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聚集区。相较于其他区域,广东的优势在于将具身智能与支柱产业升级需求深度融合,形成全国最为密集的工业验证场景网络,把制造业场景资源转化为技术升级的驱动力。数据显示,深圳以68.60%位列全国首位,广州(59.89%)、东莞(53.21%)均高于全国(49.61%)水平。以数字华夏培育供应商体系的历程为例,过去公司供应链大多集中于长三角地区。自2025年起,70%的零部件已在珠三角地区寻得合格的供应商。
广东主要城市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上游供给能力(图源:南方网)
尤其深圳在多个核心零部件领域具有优势。深圳在半导体、伺服电机、电池、连接器、传感器、芯片、控制器等多个领域具有优势,拥有华成工控(机器人控制系统、伺服系统)、奥比中光(机器视觉产品)等一系列代表性企业。以奥比中光为例,凭借自研芯片和全栈式系统技术,其开发的高性能3D视觉传感器以及机器人与AI视觉方案,在具身智能机器人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在中国服务机器人市场的占有率超过70%。
不同工业场景应用三大特点
对广东出品的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工业场景应用案例,研究报告显示主要有以下发现:一是在产品形态上,投入应用的具身智能机器人形态多样,涵盖人形机器人(足式、轮式)、机械臂、AGV、四足机器人等,分别应对不同的工业场景需求;二是在发展阶段上,当前广东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场景的应用尚处于“实训”阶段,以小批量部署试用为主,多数未实现正式的订单交付;三是在应用场景上,重点应用于汽车、电子信息、家电等劳动力短缺或人力成本上涨的行业,从事的工作以上下料、分拣、搬运、质检等总装环节、物流环节为主。
广东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行业分布
数据显示,广东具身智能机器人前五大行业应用为:汽车(24.3%)、电子信息(18.4%)、家电(9.7%)、轻工(8.7%)、钢铁化工(5.8%)。从工业场景各个环节来看,应用于生产操作、物流配送的占比较高,分别达到40.8%和48.5%,重塑了高精度、多品种生产新范式,也实现了拆零拣选与搬运流程智能化、高效化。在安全管理、质量管理、产线优化上的应用目前相对较少,分别占6.8%、2.9%、1.0%。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