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屠海鸣:黄金周人潮入港 接“流量”变为“留量”
创始人
2025-09-30 12:01:50
0

这几天,上任不足10个月的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异常忙碌,每天带领同事走景点、访商家、察线路,起早贪黑,马不停蹄。明天是内地“十一”黄金周的第一天,香港将会再现人潮涌动的景象。

据入境事务处估算,今年内地“十一”黄金周期间约有876万人次香港居民和访客经各海、陆、空管制站进出香港。其中,内地入境旅客约有154万人次,每日平均访港人次较去年内地“十一”黄金周增加约11%、较今年内地春节黄金周和“五一”大假分别增加约29%和5%。

行政长官李家超日前宣布,政府和社会各界携手筹备一系列活动和特别优惠,包括各种交通工具免费乘搭、科学馆、太空馆免费开放,看电影半价,还有逾100个商场及多间百货公司推出消费优惠等。可以看出,为了吸引游客、提振本地消费,特区政府也是拼了!

随著中央支持内地居民“港澳行”的一系列政策效应逐步显现,内地居民在黄金周来港旅游的火爆景象一浪高过一浪,形势喜人!

国务院总理李强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制定提升消费能力、增加优质供给、改善消费环境专项措施,释放多样化、差异化消费潜力,推动消费提质升级。”全国“两会”后,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迅速全面推进、“国补”政策马上落地见效、“购在中国”系列活动深入开展,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活力,一场为消费扩容提质提供更多制度性保障的特大战役在全国打响。

面对香港的“泼天流量”,我们在接住“流量”的同时,更应思考让“流量”变为“留量”,以旅游业为纽带,串联起更多的行业,为香港经济注入活力。

把“流量”转化为“留量”,关键在于让游客慢下来、深体验、多消费,为此,香港完全可以实现三个超越。

超越景点  打造兴趣体验场

罗淑佩局长上任后,香港旅游一改过去长期依赖传统景点的态势,深入挖掘本地特色,推出了首批9个旅游热点项目。这些项目注重深度体验,聚焦游客喜好。比如,“香港龙城深度游”结合电影场景展与智慧旅游元素,延伸九龙城区的文化与美食体验。又比如,开放旧油麻地警署,是从近年来内地游客到旧油麻地警署“打卡”的现象中受到启发。这些思路和做法值得点赞。

从长远来看,有必要好好研究一番内地旅游市场的最新变化。内地人口规模庞大,6万亿级的国内旅游市场正在加速重构,随著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网络带来的信息便利,内地居民形成了许多“兴趣圈”,相同兴趣的人们建一个微信朋友圈,大家相互交流,并定期组织集体活动,形成了“以兴趣带动旅游、拉动消费”的现象,“兴趣旅游”“兴趣产业”“兴趣经济”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比如,“钓鱼圈”的人们渐渐探索出了“钓鱼游”的线路,“骑行圈”的人们找到了“最美骑行线路”,等等。在云南等地,每年春季还出现了许多“捡菌子旅行团”,旅行社组织人们到云南的大山里捡菌子,游客可以把捡到的新鲜菌子卖给当地的加工企业,冲抵旅游费用。

这种“兴趣圈”的好处是大家志趣相投,玩得开心,为了满足兴趣,也舍得花钱。无论哪个“兴趣圈”,都需要吃、住、行、购等服务,内地的旅游社也在调整策略,从兴趣点切入,做好配套服务,在细分市场中找到盈利点。

内地游客的分众化、小众化特点越来越明显;这启示我们,传统的“观光游”“跟团游”模式所占市场份额只会越来越小,香港可以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打造更多兴趣体验场,吸引不同兴趣的群体组团来港。

比如,香港举办的国际大型演唱会对内地的年轻人颇具吸引力,那么,能不能推出“赴港观看演唱会旅行团”?以此类推,可以细分出许多“兴趣团”。

总之,我们应超越“景点思维”谋划旅游发展,瞄准不同人群的兴趣点,打造更多兴趣体验场。

超越业界  人人都是旅游大使

旅游业要兴旺,不仅是旅游行业的事情,而是大家的事情,需要各方协同,打造旅游名片。

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中,对“旅游形象推广”明确了“旅游中国  美好生活”的国内旅游宣传主题,实施“跟著季节游中国”“城市巡游记”“我的家乡有宝藏”等专项推广,开展“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中华文化主题旅游推广。由此可见,中央级别的旅游推广的思路宽、站位高、内涵深。

近年来,内地一些地方旅游推广的做法和经验也值得关注。

云南大理塑造“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城市名片。当地成立全国首家目的地婚礼行业协会,依托苍山洱海自然景观,开发“洱海畔的誓言”“雪山下的约定”等定制化产品,配套旅拍服务(年服务超20万对新人)、婚庆产业链(从婚纱设计到蜜月旅行),形成“爱情经济”闭环。2024年“中国最佳爱情表白地”IP阅读量超 249.5 亿次,覆盖225个国家和地区。

四川峨眉山以IP 驱动业态升级,打造“云上金顶・天下峨眉”品牌,推出《只有峨眉山》实景演艺、禅意温泉等产品;与四川大学等高校合作开发研学线路,推动“旅游+教育”融合。

浙江桐庐市依托富春江山水资源,打造“中国最美县”IP,开发漂流、森林氧吧等生态产品;通过“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将瑶琳仙境等传统景区升级为裸眼3D光影剧场、VR体验馆,年接待量逆势增长。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参与的主体不仅是旅游界,还包括教育、文化、婚庆、生态保护、电子科技等,旅游是抓手,许多业界都联动起来了。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提出“香港无处不旅游”的理念。如何落实,需要超越“业界思维”,让人人都应成为旅游大使,对于香港来说,现在还需要从基础性工作做起。

比如,提高普通话普及率。有内地游客到了香港,感觉语言沟通很不方便,在许多公众场合听到的都是粤语,往往需要导游翻译。普通话是官方语言,香港应大力普及。

又比如,做好“分众化服务”。以餐饮业为例,穆斯林餐厅的总量和档次还远远不够,同时,如何为穆斯林游客提供“一图读懂”的旅游服务,提升他们的体验感,也值得仔细研究。

其实,香港已开始吸纳内地经验。比如,今年8月,近300位青年在“2025/26香港青年大使计划”委任典礼上正式接过使命,未来一年,他们将驻守香港各旅游景点,向旅客推广香港的好客形象与独特魅力。这实际上是借鉴了内地许多地方“旅游志愿者”的做法。

超越时空  让魅力持久绽放

十一黄金周,香港“吸客”的举措不少,特别是免费乘坐交通工具、商家打折优惠,都显示出香港作为“好客之都”热情友好。

让“流量”变为“留量”,当然不是做“一锤子买卖”,而是要以超越时空的眼光和思维来打造,让香港魅力持久绽放。为此,应从黄金周的“流量”中,看到香港的不足之处,继而补短板、打基础、利长远。

其一,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在交通便捷化方面,机场、高铁站、轮渡、陆路口岸与景区之间还有衔接不到位的情况,应尽快“拾遗补缺”,提升整体运输能力;在硬件设施方面,应完善景点、酒店的无障碍通道,针对老年及残障游客推出专属服务;在软件服务方面,应重视公共场所的多语种语言服务覆盖,从业人员应掌握多语言技能,在关键枢纽设置AI翻译终端。

其二,推进协同联动。笔者留意到,河北承德市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寻找旅游合作的切入点,以避暑山庄为核心,与北京共建“异地康养示范基地”,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开发“寻味夏都”美食线路,支持文创园、冰雪运动中心等项目,形成“文化+康养+体育”多元格局。香港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城市,应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整合大湾区城市的旅游资源,把大湾区城市“串起来”,形成“竞合态势”,并透过“旅游+”“体育赛事+”“演唱会+”,把更多的服务业“加起来”,形成“叠加效应”。

其三,涵养包容大度的气质。黄金周人潮涌动,难免给本地居民出行造成一定影响,个别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也容易引发热议。对此,应多一些善意的规劝和引导,少一些恶意嘲讽和炒作,彰显“好客之都”的气度。

夏宝龙主任非常关注香港旅游业发展,他在会见香港特区政府官员时多次表示,希望香港看到内地的消费结构和消费需求已经变了,积极识变应变求变。

胸有成竹、泰然自若,从容不迫、举重若轻。十一黄金周将给香港带来一波红利,也是一次“大考”,我们不仅要成功应对这次“大考”,还应“窥一斑而知全豹”,看到香港文旅及相关服务业发展的出路,找到提振本地消费的“金钥匙”。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