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9月29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王丰铃)停火近两个月后,柬泰边境再度爆发冲突,原定于28日至30日举行的柬泰军区边界委员会会议,已推迟至10月举行。受访专家认为,泰柬边境冲突升级可能性不大,关键在于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停火机制。
泰柬边境7月撤离的民众 图源:新华社
柬埔寨和泰国边境地区9月27日交火,双方各执一词,互指对方挑起事端。柬埔寨称,泰国武装部队当天向位于柏威夏省的柬埔寨军事基地发射了迫击炮弹。泰国则称,柬军向泰方开枪并发射榴弹,泰方根据情况下令进行反击。
泰柬军队5月曾在两国边境地区交火,局势持续升级,7月在马来西亚调节下达成停火协议。这是泰柬自7月停火以来首次交火。
尽管交火发生在半小时内,当天已逐渐平息,但泰柬双方都增派兵力,保持高度戒备。由马来西亚牵头的东盟临时观察团,已前往柏威夏省安塞地区进行实地视察。
香港亚洲中心主任彭念9月29日对香港中通社分析,冲突再起的原因有四。其一,泰柬签署的停火协议缺乏严格监督执行机制,仅靠双边接触,未能阻止交火发生,就会出现新的交互。其二,停火协议在各方施压下达成,实质性矛盾依然存在,泰柬各自立场无变化,涉及历史遗留领土问题的仇恨也未消解。
彭念续指,其三,泰国政府更换,出现新的政治动荡,新总理担心走佩通坦下台老路,塑造强硬形象避免被民众抛弃,也不敢得罪军方,将边境事务交给了强硬的泰国军方。柬埔寨方面则因边境冲突迎来大量劳工回流,出现人员安置等社会问题,承受不小的压力,通过边境冲突凝聚民族自信、转移国内矛盾,是其可选的策略。其四,泰柬军队的指挥体系均不完善,最高层对一线官兵的约束力不够,易出现日常巡逻发生的意外交火或误判引发的冲突。
有观点认为,泰柬本次停火后,各自在联合国等国际社会场合发声,背后有心理博弈,也有战略和政治较量。泰国在塑造主动防卫形象,柬埔寨在塑造理性防守者形象。
彭念指出,冲突出现了新趋势,即双方受国内民意裹挟,在国际社会和社交媒体进行叙事和舆论博弈,宣扬正义和防卫。这给国内民众带来信心,但又换来民众进一步支持,导致双方不可能在冲突中妥协退让,实际上形成恶性循环。“社交媒体的普及起到关键的推波助澜作用,加大了切实落实停火和维护边境和平的难度。”
彭念认为,泰柬沟通不顺畅,甚至可能没有日常相互通报机制,双方最高层亦或并未建立政治共识。不过,停火协议斡旋方及东盟会介入干预,东盟临时观察团抵达后,双方必然熄火。泰柬边境冲突升级可能性不大,关键在于如何建立有效的监督停火机制。(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