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称在景区遭遇21474836元停车费
【游客称在景区遭遇21474836元停车费】近日,一则"四川瓦屋山景区现2147万天价停车费"的视频在社交平台引爆舆论。视频中,川A牌照车主展示的手机支付界面显示,停车4小时54分需缴纳21474836.47元,系统红色警示框赫然提示"金额过大,缴费前请确认"。这场荒诞的收费闹剧,将景区停车管理问题推向风口浪尖。据车主描述,9月28日10时许,其在瓦屋山景区外围停车场取车时遭遇离奇收费。支付界面显示,即便使用5元停车券优惠后,仍需支付2147余万元。景区工作人员迅速回应称,涉事停车场位于景区管理范围外,"属于社会资本运营的独立停车场,我们无权干预"。通过比对多方信息发现,该停车场存在多重管理漏洞。景区官方停车场收费标准明确:7:00-19:00收费20元,过夜加收15元。而涉事停车场不仅未公示收费标准,系统更出现严重故障。有技术专家分析指出,此类金额异常通常源于计费模块参数错误,"可能是每小时费率被误设置为百万级别"。这场乌龙事件暴露出景区周边停车场的监管真空。据洪雅县市场监管局2024年数据显示,全县景区周边社会停车场投诉量同比增长37%,主要集中于收费不透明、系统故障等问题。瓦屋山景区客服中心负责人坦言:"外围停车场多由当地村民或企业自主经营,存在管理标准不统一的情况。"类似事件并非孤例。2024年国庆期间,南京钟山风景区就曾因7小时收费217.5元引发争议。尽管该收费标准经物价部门核准,但30元/小时的节假日定价仍遭62%网友质疑"超出承受范围"。更早的2024年2月,丽江古城北门停车场因10元/小时收费被网友投诉至国家发改委"领导留言板",促使当地启动政府定价程序。技术故障频发折射出停车场智能化升级的滞后。中国旅游研究院2025年报告显示,全国4A级以上景区中,仅38%实现停车系统与旅游大数据平台对接,21%存在计费系统年故障率超过5次的情况。
景区停车场的性质认定始终存在争议。根据国家发改委2023年通知,景区配套停车场应纳入政府定价管理,但实际操作中,社会资本运营的停车场常以"市场调节价"为由规避监管。丽江古城事件中,当地发改委虽明确停车场具有公益属性,但价格调整程序耗时近半年。
这种管理真空导致价格乱象丛生。对比发现,瓦屋山景区官方停车场日间收费仅为社会停车场的1/1073万(按异常金额计算)。中国消费者协会2025年调查显示,76%游客认为景区周边停车场存在"价格欺诈"嫌疑,63%曾因高额停车费改变出行计划。
面对停车治理难题,部分景区已展开创新探索。杭州西湖景区通过"高峰时段动态定价+公交接驳"模式,将核心区机动车流量降低42%;九寨沟景区建立"预约停车+信用积分"制度,违规停车纳入全国旅游信用体系。技术赋能成为关键突破口。黄山风景区2025年上线的"智慧停车云平台",可实时监测2.3万个车位使用情况,通过AI算法预测拥堵节点,使游客找车位时间从平均12分钟降至3分钟。这些实践表明,数字化治理能有效破解传统管理困境。
在这场天价停车费闹剧中,最耐人寻味的是车主与景区的互动细节。视频发布后,网友迅速分成两派:32%认为"纯属系统故障",58%质疑"炒作博眼球",10%则担忧"监管缺失"。这种信任危机折射出公众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高期待。
景区管理方的应对策略值得深思。瓦屋山景区在事发4小时内完成核查辟谣,但未能及时提供涉事停车场监管记录;南京钟山风景区虽坚持收费合规,却未建立节假日收费预公示机制。这种"被动应对"模式,与游客期待的"主动治理"形成鲜明对比。
重建信任需要系统化改革。首先应完善法规标准,明确景区停车场公益属性,建立分级定价机制;其次要强化技术监管,要求所有停车场接入全国旅游监管服务平台,实现计费数据实时可查;最后需创新服务模式,推广"停车+换乘"一体化方案,将停车管理纳入全域旅游服务体系。
当2147万的天价数字归于平静,这场风波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结束。据文化和旅游部2025年预测,国庆黄金周全国将接待游客8.2亿人次,自驾游占比预计突破65%。面对持续增长的停车需求,传统管理模式已难以为继。景区治理现代化转型迫在眉睫。这既需要技术层面的系统升级,更要求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从"收费管理"转向"服务供给",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从"单点治理"转向"系统治理"。唯有如此,才能避免类似闹剧重演,真正实现"停车自由"与"旅游体验"的双赢。在这场由系统故障引发的全民讨论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漏洞,更是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的紧迫需求。当每个停车位都成为检验治理能力的标尺,当每次停车收费都关乎游客的获得感,景区管理的每一个细节,都在书写着中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