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称在景区遭遇21474836元停车费
【游客称在景区遭遇21474836元停车费】近日,四川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景区外,一则视频在网络引发轩然大波。游客举着手机支付界面,红色警示框内“金额过大,缴费前请确认”的字样与2147万元的惊人数字形成强烈反差。这场因系统故障引发的闹剧,不仅暴露了景区周边停车管理的漏洞,更折射出旅游市场规范化建设的紧迫性。据游客描述,当天上午他驾车前往瓦屋山景区,将车辆停放在景区外围一处停车场。取车时,手机支付界面突然弹出2147万元的巨额费用,即使使用停车券减免5元后,金额仍高达21474831.47元。“我当场就懵了,这数字连车带人都买不起。”游客在视频中无奈表示,因担心系统扣款,他不敢贸然取车,只能联系停车场管理者。事件迅速发酵。有网友指出,瓦屋山景区官方停车场12小时收费仅20元,过夜停车也不过35元;更有常客现身说法:“我在这里停了三年车,从没遇到过超过50元的情况。”面对质疑,李先生补充称,涉事停车场位于景区外围约1公里处,现场无管理人员值守,仅通过自助系统收费。9月28日下午,瓦屋山景区通过官方渠道发布声明,明确指出涉事停车场“非景区管辖范围”。景区工作人员展示监控画面:“我们的停车场在景区入口50米内,有专人引导停放,而游客停车的位置是景区外围的私人经营停车场。”她同时透露,景区已就内部停车场收费标准向洪雅县发改委备案,节假日期间12小时收费20元、过夜35元的标准已执行五年。针对2147万元的异常金额,技术专家分析指出,这极可能是收费系统参数设置错误或数据传输故障导致。“正常情况下,停车费计算模块会设置金额上限,出现这种离谱数字,说明系统缺乏基础校验机制。”某智能停车企业工程师表示。而洪雅县市场监管局工作人员则提醒,根据《价格法》,经营者需对收费系统进行定期维护,因技术故障导致多收费的,可能面临行政处罚。
尽管事件被证实为系统故障,但景区周边停车场的监管盲区再次成为焦点。梳理发现,近一年来全国已发生多起类似事件:2025年1月,淮安某景区停车场因未执行政府指导价,被处以5000元罚款;2024年10月,南京钟山风景区因国庆期间30元/小时的停车费引发争议,虽符合物价部门标准,但仍被质疑“节假日涨价幅度过高”;2024年7月,河南鹤壁白龙庙景区被曝村民私设停车场,以“不交钱就砸车”威胁游客,最终涉事村民被批评教育。
“景区停车难的本质是供需失衡与监管缺位。”专家指出,热门景区周边常出现“三无”停车场:无备案、无明码标价、无安全保障。这些停车场通过低价引流、高价收费的方式牟利,严重损害游客权益。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旅游投诉中,12%涉及停车收费纠纷,其中63%发生在景区周边非官方停车场。
对游客而言,一次愉快的旅行不应被停车费这样的细节破坏;对景区而言,规范停车管理不仅是合规要求,更是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正如一名游客在社交平台所言:“我们可以接受合理的停车费,但无法容忍被‘宰’的愤怒和系统故障带来的恐慌。”这场由2147万元引发的风波,终将回归到对旅游市场诚信体系的拷问——唯有将每一个“2147万分之一”的细节做到极致,才能真正赢得游客的信任。
面对停车乱象,多地已开始探索解决方案。在江西赣州方特乐园,停车场实行“半小时免费、超时按次收费”模式,虽引发“40分钟收费20元”的争议,但通过公示牌明确收费标准,减少了纠纷;南京钟山风景区则在节假日推出“预约停车+公交接驳”服务,将私家车流量分流30%。技术层面,智能停车系统正成为破局关键。杭州西湖景区引入的AI车牌识别系统,可实时监控车位使用情况,并通过APP推送最优停车方案;成都宽窄巷子则试点“无感支付”,车辆离场时自动扣费,避免人工收费漏洞。“规范景区停车市场,需要‘技术+制度’双轮驱动。”洪雅县文旅局局长陈明表示,当地正推动景区周边停车场纳入统一监管平台,要求经营者必须备案收费标准、购买责任保险,并在显著位置公示投诉渠道。当2147万元的数字成为网络笑谈,其背后反映的却是旅游市场“最后一公里”的服务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