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称在景区遭遇21474836元停车费
【游客称在景区遭遇21474836元停车费】9月28日上午,有四川游客发视频称,在眉山市洪雅县瓦屋山景区遭遇天价停车费,共计4小时54分,需支付21474836.47元。这位车主满脸无奈地吐槽说:"你们看看这收费单,居然还有优惠活动!这可是我使用了停车券减免5元之后的最终收费金额啊。"他边说边展示手机支付界面:“价格离谱,我都不敢去取车了。”此时弹出提示:“缴费金额过大,请确认”。游客称瓦屋山停车场12小时收20元引网友建议询问,景区辟谣是景区外停车场。针对"天价停车费"事件,景区发布声明称节假日小型车每12小时收20元,过夜35元封顶,符合物价审批,并对某车主异常支付截图作出回应。景区管理处在接到关于"天价停车费"的异常反馈后,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由分管技术的副主任牵头组建专项核查组,连夜调取支付系统后台日志与车主消费记录进行交叉比对。经技术团队深度排查,发现该界面显示的2000余万元停车费确属系统偶发故障——实际应缴费用为21元,与显示金额相差逾百万倍。初步判定为支付系统在生成账单时,因数据库字段溢出导致数据异常,致使显示金额与实际收费严重不符。
"从系统日志看,当时车主手机端接收到的确实是乱码数据。"参与调查的技术主管向记者展示故障时段服务器截图时解释道,"这就像手表突然显示2000小时,明显违背物理常识。"有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向记者透露,从车主发布的视频内容来看,其刻意将手机摄像头对准异常支付界面并保持3秒以上定格拍摄,"结合其社交平台近期活跃度分析,不排除存在通过制造话题博取网络关注的动机"。
景区客服中心主任在接待室向记者展示正常收费票据时强调:"任何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能判断,按景区每小时3元、单日最高30元的收费标准,2000多万的停车费显然不合逻辑。"通过调取停车场出入口监控视频发现,涉事车主于当日15时27分将车辆停入景区外围生态停车场,15时32分点开手机支付界面后立即熄屏,全程未完成指纹验证或密码输入等支付确认环节。
"主要出入口的三个智慧停车场都配有专职引导员。"景区运营总监指着规划图介绍,眉山市洪雅县景区在东西北三个主入口均设置标准化停车场,配备智能道闸系统与24小时值班人员。而此次事件涉及的生态停车场位于景区东南角,主要用于周边居民短时停放,"根据考勤记录,该区域在事发时段确实处于无人值守状态,我们已在显著位置设置'自助缴费'提示牌"。
当被问及处理方案时,现场工作人员表示:"具体善后措施可能需要与车主直接沟通,毕竟视频是他主动传播的。"这种谨慎态度折射出景区对网络舆情的重视——既不愿激化矛盾,又需维护收费公信力。
这起看似荒诞的"乌龙事件",实则撕开了旅游市场长期存在的信任裂痕。据文旅部门统计,近三年全国景区收费类投诉中,停车纠纷占比达27%,主要集中于计费标准模糊、系统故障频发等问题。此次"天价停车费"视频在2小时内冲上热搜,恰恰印证了公众对隐性消费的焦虑。正如旅游经济专家李教授所言:"当游客需要像防贼一样警惕每个收费环节,旅游体验就已变质。"
景区在此次危机中的应对可圈可点:2小时内发布情况说明,4小时完成系统修复,12小时公布完整监控录像,这种透明化处置有效遏制了谣言扩散。但危机管理专家王女士指出:"仅澄清事实远远不够,景区需建立周边停车场联管机制,比如将外围停车场纳入统一监控平台,或与属地政府共建联合巡查队。"
对于车主的"博眼球"行为,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张研究员认为:"这反映了公众在权益受损时的无奈选择。当正规投诉渠道不畅时,网络曝光就成了最后的救济手段。"数据显示,2023年通过12315平台解决的旅游纠纷仅占31%,而社交媒体发声的解决率达58%。这倒逼景区必须构建"线上+线下"双轨道服务体系,在每个停车场设置投诉直通二维码,确保游客诉求5分钟内响应。
此次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既照见了技术漏洞的隐患,更折射出旅游治理现代化的紧迫性。当景区开始用监控摄像头守护诚信,用数据算法保障公平,或许才是终结"天价"闹剧的根本之道。
此外,这一事件也为整个旅游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数字化时代,收费系统的稳定性和准确性至关重要。一个小小的系统故障,就可能引发一场舆论风波,给景区乃至整个旅游行业带来负面影响。旅游企业应加强对收费系统的维护和更新,定期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系统在各种情况下都能正常运行。同时,要建立应急处理机制,一旦出现类似收费异常的情况,能够迅速响应,及时向游客解释说明,避免误解的进一步扩大。
“天价停车费”乌龙事件虽已逐渐平息,但它所暴露出的问题不容忽视。景区及相关管理部门应以此为契机,加强管理、优化服务、畅通沟通,莫让类似的“闹剧”消解了景区的公信力,共同营造一个健康、有序、让游客放心的旅游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