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坑溶洞垃圾10层楼高 当地通报
【天坑溶洞垃圾10层楼高 当地通报】9月29日消息,贵州毕节黔西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发布情况通报:2025年9月27日,“渔猎齐哥”在抖音反映黔西市红林乡溶洞垃圾堆积问题,黔西市委市政府迅速处置。经查问题属实,目前正从四方面解决:市领导组织多部门现场处理;制定清运方案,28日起清运;全面摸排周边环境,消除隐患;全市同步排查整治。感谢网民朋友对我市生态保护工作的关心。对于大家提出的批评意见,我们将认真釆纳,并欢迎对后续整改工作进行监督。9月27日,网友“渔猎齐哥”发布爆料视频称,位于贵州毕节黔西市红林乡一个天坑溶洞内,大量垃圾堆积成山,其中不仅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甚至还有一些药品包装瓶等等有害垃圾。直呼“至少有十层楼高,从上面下来,全是垃圾。”,在这处隐匿于山林的天然溶洞内,垃圾堆积的景象触目惊心,垃圾山的高度至少达到了十层楼之高,宛如一座由废弃物堆砌而成的"人造山峰"。其中,不仅有废弃的砖石、混凝土块等建筑垃圾,还有被随意丢弃的塑料袋、食品包装盒等生活垃圾,甚至夹杂着药品包装瓶、过期药物等有害垃圾,这些垃圾在潮湿的环境中逐渐腐烂,散发出令人作呕的气味。更为严重的是,天坑周边竟有几条排污管道,如同几条黑色的"毒蛇",源源不断地向天坑内排放着未经处理的污水。这些污水中混杂着大量的人类排泄物,导致溶洞内污水横流,处处可见粪便的痕迹,刺鼻的气味弥漫在空气中,让人难以忍受。
溶洞内的地下溶洞和钟乳石也未能幸免,它们原本是自然赋予的瑰宝,如今却因污染而变得面目全非。塑料泡沫等垃圾被污水冲刷到溶洞深处,附着在钟乳石和岩壁上,形成一层层细碎的泡沫颗粒,如同给这些自然奇观披上了一层肮脏的"外衣"。
“渔猎齐哥”在探访此处时,直言不讳地表示:“很明显,这些污染物都是厕所和下水道里流出来的,直接就排到了这个坑里。你看这个地方,全是粪便,气味臭得让人受不了。”
9月28日凌晨,黔西市就“渔猎齐哥”曝光的污染问题发布情况通报称,经初步核查,该溶洞位于黔西市红林乡金林村三组,反映问题属实。
溶洞,作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杰作,是独特的生态系统,蕴含着丰富的地质和生物资源。然而,黔西市红林乡的这座溶洞却沦为了垃圾的“收容所”。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药品包装瓶等有害垃圾堆积如山,高度达十层楼,这不仅破坏了溶洞原本的自然景观,更对溶洞内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地下溶洞和钟乳石是大自然的珍贵遗产,它们历经漫长的岁月形成,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和观赏价值。但如今,塑料泡沫等垃圾被冲刷到溶洞中,岩壁上沾满细碎泡沫颗粒,让这些珍贵的自然景观变得满目疮痍。而且,天坑周边排污管道源源不断向天坑内排放污水,导致溶洞内充满粪便,气味刺鼻。这种恶劣的环境不仅会危害溶洞内微生物的生存,破坏生态平衡,还可能通过地下水系等途径,对周边更大范围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影响居民的生活用水安全。
此次溶洞垃圾事件的发生,暴露出当地在生态环境监管方面存在的严重漏洞。从垃圾随意堆积到污水肆意排放,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并非一朝一夕,却未能及时得到发现和制止,反映出监管部门在日常巡查和监测工作中的缺失。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个部门协同合作,形成强大的监管合力。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存在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沟通不畅等问题,导致监管出现空白地带。对于溶洞这类相对隐蔽的生态区域,如果缺乏定期、细致的排查,就很容易成为垃圾倾倒和污水排放的“法外之地”。此外,对于违法倾倒垃圾和排放污水的行为,缺乏严厉的处罚措施,也使得一些不法分子心存侥幸,肆意破坏生态环境。
值得庆幸的是,黔西市委市政府在事件曝光后迅速行动,从多方面着手解决溶洞垃圾问题。市领导组织多部门现场处理,体现了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坚决整治的决心。制定清运方案并立即开展清运工作,是解决当前垃圾堆积问题的关键一步,能够尽快减少垃圾对溶洞生态的进一步破坏。
全面摸排周边环境,消除隐患,则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周边区域的深入排查,可以找出垃圾产生和污水排放的源头,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理,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全市同步排查整治,更是将此次事件作为一次契机,提升全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水平,形成长效的监管机制。
然而,整改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还需要建立长期的跟踪和评估机制。在垃圾清运完成后,要对溶洞的生态环境进行持续监测,评估修复效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修复方案。同时,要加强对周边居民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和随意倾倒行为。
全民之责:共筑生态环境保护防线
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仅是政府和监管部门的责任,更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此次黔西溶洞垃圾事件,引发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和热议,这充分体现了公众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心和重视。网民们的批评意见是推动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动力,政府应认真采纳这些意见,不断改进工作。
同时,全社会都应积极行动起来,形成人人参与、人人监督的良好氛围。企业要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加强污染治理,实现绿色发展;居民要从自身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减少垃圾产生,正确分类投放垃圾。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筑牢生态环境保护的防线,守护好我们的美丽家园。
黔西溶洞垃圾事件为我们敲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警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推进生态修复工作,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共同守护我们的绿水青山,让大自然的美好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