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总要没了?广电出手规范管理短剧
【霸总要没了?广电出手规范管理短剧】近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副局长韩冬宣布了一项引发行业震动的政策:针对微短剧领域长期存在的“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片名哗众取宠”等问题,广电总局将启动专项纠偏行动,并加速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以部门规章形式为行业划定红线。这一举措,标志着微短剧行业从野蛮生长迈向规范化发展的关键转折。截至2025年7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6.96亿,市场规模预计突破500亿元。在抖音、快手等平台上,“霸道总裁爱上我”“重生之我是豪门继承人”等题材的短剧播放量动辄破亿,成为年轻群体茶余饭后的“电子榨菜”。然而,这类作品往往通过极端化的人设、离奇的剧情和炫富的场景刺激观众感官,例如“总裁为女主买下整条商业街”“灰姑娘一夜嫁入千亿豪门”等情节,不仅脱离现实逻辑,更潜移默化地传递着“一夜暴富”“攀附权贵”的价值观。“短剧是解压神器,但看多了会怀疑人生。”25岁的北京白领李薇坦言,她曾连续三个月追更某“霸总”短剧,剧中“女主不工作也能住豪宅”的设定让她一度产生职业焦虑。这种情绪并非个例,中国社科院2025年发布的《网络视听内容影响报告》显示,32%的受访者认为“霸总”短剧会扭曲青少年对成功和奋斗的认知。广电总局此次出手,直指行业三大顽疾:内容失真:部分作品将企业家群体简化为“挥金如土的霸总”,忽视其创业艰辛与社会责任,损害企业家形象;价值观偏差:通过炫富、拜金、享乐等情节制造“爽点”,宣扬不劳而获的人生观;片名低俗:以“总裁的私有宝贝”“豪门盛宠”等字眼吸引流量,拉低内容品质。
为此,广电总局提出三大举措:分类分层管理:对“重点微短剧”“普通微短剧”和平台自审的“其他微短剧”实施差异化审核,重点节目需经省级以上广电部门备案;专项纠偏行动:针对“霸总”人设、雷人剧情等问题开展常态化巡查,2025年已下架违规短剧1200余部;法治保障:加速制定《微短剧管理办法》,明确内容创作边界,对违规机构实施联合惩戒。
“管理不是打压,而是引导行业走向正轨。”韩冬在发布会上强调,政策将鼓励创作弘扬爱国敬业、创业创新精神的现实题材作品,例如表现企业家社会责任的《狮城山海》、聚焦非遗传承的《去桃花盛开的地方》等精品短剧。
政策出台后,舆论呈现两极分化。支持者认为,行业亟需“去泡沫化”。“短剧不能只靠低俗情节博眼球。”曾参与《中国企业家》纪录片制作的导演王明指出,“真正的企业家精神是创新与担当,而非霸道与炫富。”
反对者则担忧“管得太死”会扼杀创作活力。“下班看个短剧还要带脑子?”网友“打工人小张”的评论引发数万点赞。对此,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晖回应:“规范不等于限制,而是推动内容从‘流量导向’转向‘价值导向’。”她举例称,韩国短剧《启动了》通过展现年轻人创业的艰辛,既保留戏剧张力,又传递了正向价值观,这种模式值得借鉴。
政策压力下,头部平台已率先调整策略。抖音在2025年Q3财报中披露,将投入5亿元专项基金扶持现实题材短剧,并上线“内容健康度”评分系统,对宣扬炫富的剧集降低推荐权重。快手则推出“创作者学院”,开设编剧伦理课程,引导创作者规避价值观风险。
中小制作公司面临更大挑战。“以前靠‘霸总’模板月产20部,现在必须转型。”杭州某短剧工作室负责人陈浩透露,其团队正在开发一部表现乡村教师坚守岗位的作品,“虽然难度大,但政策倒逼下,这是唯一出路。”
广电总局明确,微短剧的终极目标是成为“新大众文艺”。为此,政策提出三大方向:精品化:通过资金扶持、创作指导,打造《觉醒年代》短剧版等标杆作品;大众化:降低创作门槛,鼓励用户参与“全民短剧”计划,2025年已收到UGC投稿12万条;国际化:依托TikTok等平台,推动《功夫熊猫》衍生短剧等作品出海,讲好中国故事。
“短剧的未来,在于用小屏幕承载大时代。”韩冬的这句话,或许道出了政策背后的深层考量。当行业褪去浮华,回归对现实的关照、对奋斗的礼赞,微短剧才能真正从“流量快餐”进化为“精神食粮”。
这场整治行动,绝非对某一题材的简单否定,而是对内容创作本质的回归。当观众不再为“霸总”的财富惊叹,当创作者不再依赖低俗情节博眼球,当行业规则为优质内容保驾护航,微短剧才能真正成为记录时代、启迪人心的文化力量。正如一位网友的评论:“我们需要的不是‘霸总’,而是能让我们看见自己、相信未来的故事。”这场变革,终将让短剧的星空,闪耀更持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