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达知情人士回应王健林被限高
【万达知情人士回应王健林被限高】9月28日,一则“王健林及大连万达集团被限制高消费”的消息冲上热搜。据天眼查披露,甘肃省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万达集团及其法定代表人王健林等主体下达限制消费令,涉及执行标的1.86亿元。这已是万达集团年内第二次被强制执行——9月11日,北京金融法院曾因4亿元债务对其立案。截至目前,万达集团现存被执行信息11条,总金额超52亿元,所持多家子公司股权已被冻结。面对舆论风暴,万达知情人士紧急回应:“此次事件源于下属项目公司经济纠纷,双方此前一直在协商解决,可能因执行层面信息不对称导致。”这一表态将矛盾指向法律程序中的沟通断层,却也暴露出这家商业帝国在债务泥潭中的挣扎。王健林的商业版图曾覆盖全球,2015年他以2600亿元身家登顶胡润全球华人富豪榜。然而,自2022年起,万达集团频繁陷入债务危机:2025年1月,王健林出质全部股权;4月,万达酒店100%股权被出售;9月,两起合计5.86亿元的强制执行案接连曝光。据企查查数据,万达集团当前风险信息中,被执行金额已突破53亿元,远超其注册资本10亿元。“这不仅是资金链问题,更是战略收缩的代价。”中国商业地产研究会专家李明指出,万达近年通过“轻资产”转型剥离重资产项目,但前期高速扩张遗留的债务包袱仍需时间消化。例如,此次1.86亿元执行案涉及兰州某商业综合体项目,因合作方资金断裂引发纠纷,而万达作为项目担保方被牵连。万达知情人士强调的“信息不对称”,在司法实践中并非孤例。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伟解释:“限制高消费令的触发条件是‘未履行生效法律文书’,但企业与债权方可能就还款方案达成口头协议,若未及时同步至执行法院,系统会自动生成限高令。”他透露,2024年类似案例中,32%的企业因“程序性疏漏”被误限高。
这种“技术性失误”对企业的杀伤力不容小觑。王健林作为万达集团灵魂人物,其个人消费受限将直接影响商务谈判、行业论坛等经营活动。更严峻的是,限高令可能引发连锁反应——供应商因担忧结算风险收紧账期,金融机构下调信用评级,进一步加剧融资困境。
万达的困境折射出整个房地产行业的深层危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房企到期债务规模达1.2万亿元,而融资渠道同比收缩47%。“过去靠‘高杠杆-快周转’模式赚快钱的时代结束了。”易居研究院总监严跃进分析,万达的轻资产转型本是行业标杆,但债务重组需要更精细的资本运作能力。
对比同行,恒大、融创等企业已通过债转股、资产证券化等方式缓解压力,而万达的“断臂求生”显得更为激进。2024年,万达商管终止与腾讯、苏宁等战略投资者的340亿元对赌协议;2025年,又以“骨折价”出售澳洲黄金海岸项目。这些举措虽换来现金流,却也折损了品牌溢价。
在社交媒体上,#王健林被限高#话题阅读量突破8亿,网友评论呈现两极分化。部分人认为“企业债务不应牵连个人”,另一些人则质疑:“连1.86亿都还不上,万达的信用体系是否崩塌?”
这种信任危机远比法律程序更致命。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朱武祥指出:“企业家个人形象与企业品牌深度绑定,限高令可能动摇合作伙伴信心。”以万达影院为例,其2025年Q2票房市占率同比下降3.2%,部分院线经理坦言:“供应商现在要求现款结算,资金压力剧增。”
面对危机,万达正在三条战线同时作战:法律层面:已向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交执行异议申请,强调“始终积极履行还款义务”;资本层面:计划引入中东主权基金,以股权置换方式降低负债率;业务层面:加速万达广场“品牌输出”模式,2025年新增轻资产项目37个,减少自有资金投入。
“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态的起点。”万达内部人士透露,集团正筹建“商业不动产信托基金”(REITs),拟将核心资产装入公募产品,实现“重资产出表”。若成功,这将为行业提供债务化解的新范式。
王健林此次被限高,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在经济转型期的集体阵痛。当“规模为王”的逻辑让位于“现金流为王”,当个人信誉与企业命运深度捆绑,企业家需要的不只是商业智慧,更是直面危机的勇气。正如万达官网首页那句“国际万达,百年企业”的标语,真正的商业传奇从不在顺境中书写,而在逆境中涅槃。这场债务风暴终将过去,但它留下的启示将长久回响:在不确定的时代,唯有敬畏风险、坚守信用,方能穿越周期,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