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总要没了?广电出手规范管理短剧
【霸总要没了?广电出手规范管理短剧】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韩冬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点名“霸总”人设、雷人剧情等问题,表示将及时纠偏。9月25日,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将对微短剧行业进行更细致的管理。广电总局副局长韩冬特别指出,将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雷人”剧情、“霸总”人设、片名哗众取宠等问题及时纠偏。与此同时,广电总局正在制订《微短剧管理办法》,计划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发布。这一新规旨在为微短剧发展提供良好的法治保障,推动行业健康稳定向上发展。
微短剧已成为我国网络视听领域的重要业态。据市场机构统计,截至今年7月,中国微短剧用户规模已达到6.96亿。这一数字意味着微短剧已覆盖近七成中国网民,成为名副其实的“全民级”内容消费。市场规模同样令人瞩目。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规模已达到504.4亿元,甚至超过同年中国内地电影票房。2025年,这一数字有望在去年高基数基础上实现更大突破。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广电总局决定出手规范。韩冬副局长介绍,广电总局将“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建立微短剧分类分层管理机制,规范发展秩序。正在制订中的《微短剧管理办法》将作为部门规章发布,为微短剧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霸总”,即“霸道总裁”,是微短剧中非常受欢迎的角色类型。这类角色通常被塑造为英俊多金、实力强悍的形象,对外冷酷无情,对内却极致偏爱、占有欲强。然而,这类角色设定已逐渐固化,甚至严重脱离现实。微短剧中充斥着“霸总壁咚傻白甜”、“一夜暴富逆袭虐渣”的套路剧情。更为极端的是,一些微短剧为博眼球,推出了大量离奇甚至无下限的剧情。例如,《麒麟送子天降喜福》中女主一胎生下99个孩子的情节被网友群嘲为“降智”。此外,还有植物人和盲女外卖员相恋生子、老板爱上绝经女性等荒诞剧情。这些内容不仅拉低了行业品质,还可能向年轻观众传递错误价值观。广电总局此次明确点出“霸总”人设问题,正是基于群众对这些乱象的强烈反映。
广电总局的新规不仅针对内容本身,还包含了一套完整的监管体系。分类分层管理机制是其中的核心措施,旨在对不同类型和规模的微短剧实施差异化监管。专项治理和常态化监管则是另外两大抓手。广电总局将通过这些措施及时处置违规节目,确保微短剧市场的健康发展。全国已有14个省(区、市)出台了微短剧发展扶持政策,通过资源整合、创作引导等方式推动微短剧高质量发展。这些地方政策将与广电总局的新规形成合力,共同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对于违规内容,广电总局将及时进行纠偏。这意味着那些依靠“丈夫出轨、女主觉醒手撕小三”、“豪门恩怨靠霸总拯救”等博眼球剧情的微短剧,将面临严格的监管约束。
监管新政的出台,无疑将对微短剧行业产生深远影响。那些依靠“土味套路”圈钱的制作团队可能面临生存危机。相反,注重内容质量的优质创作者将迎来更大发展空间。广电总局正在推动“微短剧+”行动计划,开展“跟着微短剧来学法”、“微短剧里看非遗”等活动,不断拓展微短剧题材,推动微短剧赋能千行百业。一些优质作品已经脱颖而出。如《狮城山海》《去桃花盛开的地方》等作品因题材新颖、制作精良受到好评。此外,聚焦乡村振兴的《大山里的女校长》和普法短剧《民法典进行时》等作品,也因真实故事和实用价值获得观众认可。
导演胡玉羽认为,无脑的霸总剧情肯定会消失,不良价值观也会被纠正。通过控制霸总角色,可以激发创作者的能力,使内容更加多元,促进行业百花齐放。
广电总局为微短剧行业规划了明确的发展方向:精品化、大众化和国际化。精品化意味着微短剧将告别粗制滥造,转向高质量创作。广电总局将大力加强创作引导,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质资源向优质内容倾斜,推动打造更多讴歌奋斗人生、反映时代风貌的精品佳作。大众化则体现在激发微短剧作为新大众文艺的创新创造活力。广电总局将组织开展群众参与创作的有关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到微短剧的创作和传播中。国际化是微短剧发展的另一重要方向。广电总局将鼓励微短剧扩大国际交流与传播,促进文化交流互鉴。这将有助于中国微短剧走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软实力。
随着新规的出台,微短剧行业将告别野蛮生长阶段。那些曾经充斥屏幕的“霸总”形象和雷人剧情将逐渐让位于更有深度、更有温度的内容。对于6.96亿微短剧用户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他们终于可以摆脱“降智剧情”的轰炸,享受到更加多元、优质的微短剧作品。对行业而言,这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契机,推动微短剧真正成为有价值的大众文艺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