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部原部长唐仁健被判死缓
【农业农村部原部长唐仁健被判死缓】9月28日,吉林省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公开宣判农业农村部原党组书记、部长唐仁健受贿案,以受贿罪判处其死刑,缓期二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这起涉及2.68亿元巨额贿赂的案件,不仅刷新了近年正部级官员贪腐金额纪录,更因其职务特殊性引发社会对权力监督的深刻反思。法院审理查明,2007年至2024年间,唐仁健利用担任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甘肃省省长、农业农村部部长等职务便利,为企业在工程承揽、项目审批、职务调整等事项上提供帮助,直接或通过他人非法收受财物折合人民币2.68亿余元。其贪腐版图横跨中央部委与地方,涉及北京、广西、甘肃等多地。典型案例:在广西任职期间,唐仁健为某房地产企业违规获取土地开发权提供帮助,收受该企业负责人送予的现金及房产,价值超千万元;担任甘肃省省长期间,默许亲属通过其职权承接政府工程,获利数千万元;在农业农村部任职期间,干预涉农项目招标,为特定企业“量身定制”中标条件,收受巨额回扣。2025年7月25日,长春市中级人民法院公开开庭审理此案。庭审中,检察机关出示了唐仁健收受的黄金摆件、名表、房产证等物证,以及其与行贿人的通话录音、银行转账记录等书证。面对证据,唐仁健当庭认罪,并哽咽陈述:“我对不起组织的培养,更对不起农民兄弟的信任。”法院认定,唐仁健受贿数额特别巨大,且造成国家利益重大损失,论罪应判死刑。但鉴于其存在未遂情节(部分受贿款项未实际取得),到案后主动交代大部分未被掌握的犯罪事实,并积极退赃85%(约2.28亿元),具有法定从宽情节,故判处死缓。
现年63岁的唐仁健曾是农业领域的“明星官员”。他毕业于西南财经大学,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长期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任职,参与制定多项涉农政策。2017年调任甘肃省省长后,他主导推进脱贫攻坚,一度被视为“懂农业、爱农村”的干部代表。
然而,权力逐渐腐蚀其初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通报显示,唐仁健存在多重违纪违法问题:政治纪律:贯彻党中央“三农”决策部署打折扣,在脱贫攻坚中盲目决策,导致部分扶贫项目烂尾;组织纪律:利用职权为亲属谋取职位,默许身边工作人员借其名义敛财;生活纪律:长期与多名女性保持不正当关系,家风败坏。
“他表面上强调‘粮食安全’,背地里却为粮商违规审批补贴;口头上要求‘严守耕地红线’,实际中帮开发商违规占用农田。”一位参与调查的人员透露。
案件宣判后,社会各界反应强烈。网友在社交媒体留言:“2.68亿,够建多少所乡村学校?够救多少个贫困家庭?”“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专家指出,唐仁健案暴露出三大问题:关键岗位监督缺位:作为正部级官员,其决策过程缺乏有效制衡,导致“一言堂”现象;政商关系扭曲:部分企业通过“感情投资”“长期围猎”腐蚀干部,形成利益输送链条;理想信念滑坡:唐仁健在忏悔书中写道:“起初收红包时手抖,后来觉得‘这是对能力的认可’,最终陷入深渊。”
此案为公职人员敲响警钟。法律人士分析,死缓判决体现“宽严相济”政策:对贪腐零容忍,同时鼓励犯罪分子主动交代、减少损失。但更需关注的是,如何通过制度设计预防腐败:强化权力透明:推广“三重一大”决策公示制度,对涉农项目、工程招标等关键环节全程留痕;完善家风建设:将领导干部家属经商情况纳入监督范围,防止“后院起火”;提升技术监督:利用大数据分析官员财产变动、社交关系,及时发现异常。唐仁健从“三农政策制定者”沦为“阶下囚”,其堕落轨迹令人唏嘘。这起案件再次证明:权力是双刃剑,用之于民则利国利民,用之于己则祸国殃民。当2.68亿元的赃款被装入封条,当死缓的判决落地,留给社会的不仅是震惊,更是对“如何管好权力”的深刻拷问。正如法庭宣判词所言:“法律不会因职位高低而妥协,正义不会因时间流逝而缺席。”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监督的阳光照亮每个角落,才能避免下一个“唐仁健”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