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桦加沙”袭港前夕,风雨欲来的紧张氛围笼罩全城。面对这场潜在的自然考验,香港特区政府没有独自“战斗”,而是以“超前部署”为纲,团结社区力量,将防台应急的网络铺到街坊身边﹐而关爱队在台风前后的活跃身影,成为社区治理中最温暖的“移动防线”。
香港中通社图片
在特区政府的统筹下,各区民政处早早拉响防台警报,准备工作陆续铺开:各区关爱队义工反复巡查辖区内的水浸黑点,确保排水设施畅通;依托地区网络联动区议员,将防台资讯与帮扶服务直接送到有需要的居民手中。这种“政府牵头、社区参与”的模式,打破了传统应急的“单向输出”,从政府独自应对,变成街坊邻里齐参与、上下一心为社区解困的响应。
关爱队的义工行动,正是“积小善成大善”的体现。以宝达关爱队为例﹐队长张佳圆带领队员把“防台准备”做进细节:两次细致地巡查社区﹐发现潜在危险、渠位堵塞或杂物堆积,便当场清理或通知管理公司,督促尽快完善防护;通过在社区张贴海报、邨内叫咪呼吁、微信群组通知、电话提醒等方式,务求让更多街坊做好防风准备;当台风警示降至3号信号时,他们又在安全的前提下巡查社区,向管理公司反馈情况﹐力所能及地配合恢复工作,尽快为街坊出行提供便利。这些微小的举措,或许街坊未有多大感知,但这份默默守护,让街坊在风雨前后多了一份踏实。
台风最终平稳过境,香港之所以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失,除了政府的有力部署,更离不开关爱队这类社区力量的“补位”。从社区治理的角度来看,这些微小的善举恰恰印证了,社区治理不仅是在工作层面要“覆盖到”﹐同时在人心细微处也要“关爱到”。从应对台风“桦加沙”的过程中,关爱队义工既是“宣传员”和“好帮手”,更是社区应急和响应的“最前线”。他们用脚步丈量社区的安全,用行动织就一张“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防台保护网,让“社区治理”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街坊能摸得到、感受得到的实惠。
笔者常想,“社区无事就是最好的事”。我们每日所做的事,正是防范于未然﹐守护街坊安然﹐这便是对社区治理的贡献。关爱队推行两年以来﹐运作日益完善,配合政府把社区关爱服务“做细做实”。他们的行动,也吸引了更多居民加入义工队伍。在社区这个“共同家园”,无论防台应急还是日常服务,都需要更多人伸出援手。当越来多人愿意为邻里多走一步、多问一句,“微笑社区”就不再是口号,而是每个香港人都能享受到的美好生活场景。
社区治理的核心永远是人。当政府与社区力量紧密相连,当街坊邻里守望相助,无论面对怎样的挑战,香港都能凝聚起暖心的力量,在风雨中茁壮,在团结中变得更强。
(本文作者洪锦铉为香港城市智库召集人、观塘区议员)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