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总理遭离场抗议 伊朗席位留一照片
· 【以总理遭离场抗议 伊朗席位留一照片】2025年9月26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发表演讲时,遭遇多国代表集体离场抗议,当内塔尼亚胡在联合国大会的讲台上开始发言时,现场气氛瞬间变得紧张而压抑。随着他一些强硬且具有争议性言论的抛出,会场内逐渐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嘘声,那嘘声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毫不留情地冲击着会场的每个角落。此时,巴勒斯坦、伊朗、沙特等国家的代表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愤怒,他们面色凝重,纷纷起身离席。紧接着,多个阿拉伯和非洲国家的代表也陆续站起,跟随前面的队伍,脚步坚定地走出会场。不一会儿,原本座无虚席的会场出现了大面积的空席,那些空着的座位在灯光下显得格外刺眼,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抗议。伊朗代表团在离场前,特意在其席位上留下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在以色列袭击中不幸遇难的伊朗儿童,孩子那纯真的脸上还带着未消散的惊恐,眼神中满是无辜与无助。伊朗代表团用这样的方式,无声却有力地表达着他们内心深处的愤怒与抗议。
面对会场内混乱且失控的局面,联大主席多次用力敲槌,试图维持现场的秩序。那“砰砰”的敲槌声在嘈杂的会场中显得有些微弱,但却饱含着联大主席想要让会议回归正轨的急切心情。然而,内塔尼亚胡却仿佛对周围的一切充耳不闻,在空荡荡的会场中,他依旧昂着头,眼神中透露出一种不可一世的强硬,坚持着自己的表态。他声嘶力竭地声称,以色列将毫不犹豫地打击任何威胁目标,哪怕是位于伊朗境内的目标也在打击范围之内。
据悉,内塔尼亚胡在发表讲话时,还详细列举了以色列的所谓“战果”。他宣称,以军已经成功摧毁了伊朗的核计划和弹道导弹计划,让伊朗在这方面的能力遭受了重创。同时,他还表示以军已经摧毁了也门胡塞武装的大部分进攻能力,使得该武装难以对以色列构成实质性的威胁。内塔尼亚胡还信誓旦旦地强调,“以色列不会允许伊朗恢复核能力”,仿佛以色列有着绝对的掌控权。最后,他甚至呼吁联合国安理会恢复对伊朗的制裁,试图借助国际组织的力量来进一步打压伊朗。
对于巴以冲突,内塔尼亚胡称,“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残余势力仍驻留在加沙地带,以色列在人质获释、哈马斯解除武装前不会停止在加沙地带的行动”。
他在会上要求巴勒斯坦伊斯兰抵抗运动(哈马斯)交出武器并释放以方被扣押人员,并称如果哈马斯同意以方要求,加沙地带冲突将立即结束。
内塔尼亚胡称,“哈马斯残余势力仍驻留在加沙地带,以色列在人质获释、哈马斯解除武装前不会停止在加沙地带的行动”。
此次抗议并非孤立事件,而是针对以色列长期军事行动的累积性反弹。据现场目击者描述,当内塔尼亚胡提及“以军已摧毁伊朗核设施”时,沙特代表率先起身,随后阿尔及利亚、南非等非洲国家代表跟进,埃及代表离场前高举“加沙儿童血债未偿”标语。联大主席五次敲槌维持秩序,但抗议声浪仍持续至演讲结束。这一场景与2024年联大形成鲜明对比。去年,内塔尼亚胡演讲时虽遭部分代表离场,但仍有美英等国代表在场。而今年,连传统盟友法国、德国的外交官也选择沉默离场,仅剩美国驻联合国代表独自鼓掌。分析指出,这种“盟友疏离”反映出国际社会对以色列“以战促和”策略的深度质疑——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最新报告显示,加沙地带83%的医疗设施遭毁,230万平民面临饥荒,而以色列仍坚持“人质未获释则不停火”。
伊朗代表团留下的儿童照片,成为此次联大最震撼的视觉符号。照片中的遇难者是6月13日德黑兰空袭中丧生的4岁女孩莱拉,其父母在联大外场举着相同照片,背后横幅写着“核武器能保护孩子吗?”。这种“以受害者形象反击加害者”的策略,与以色列代表团展示的“被解救人质照片”形成激烈对冲。伊朗的抗议策略显现出精准的战术设计:其一,避开直接军事对抗,转而通过国际舆论施压;其二,利用联大平台将冲突定性为“文明与野蛮之争”;其三,以儿童照片触发全球共情,削弱以色列“自卫权”的道德合法性。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数据显示,2025年以来,以色列在加沙、也门、伊朗的空袭已导致412名儿童死亡,这一数字成为伊朗外交攻势的核心论据。
面对空荡的会场,内塔尼亚胡的演讲内容却愈发激进。他宣称:“以色列的导弹能触及德黑兰的任何角落”,并展示了一张标注“已摧毁伊朗核设施”的卫星图。这种“在敌意中展示武力”的表演,被多数分析视为战略误判——欧洲外交关系委员会指出,内塔尼亚胡演讲后,欧盟对以军售暂停国从8个增至12个,连匈牙利这种传统亲以国家也开始要求“人道主义停火”。但也有观点认为,这是内塔尼亚胡为国内极右翼势力打造的“政治秀”。以色列国内民调显示,其支持率因“加沙人质未全部获释”已跌至38%,而极右翼政党“犹太力量党”正以“更强硬对伊政策”争夺选票。此次联大演讲,或可视为内塔尼亚胡向国内传递的“战斗信号”。
此次联大冲突的深层背景,是中东和平进程的全面倒退。2025年1月,卡塔尔斡旋的加沙停火协议因“人质交换分歧”破裂;6月,伊朗与以色列的直接军事冲突导致红海航线瘫痪;9月,也门胡塞武装用高超音速导弹袭击特拉维夫,创下“非国家行为体最远打击纪录”。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警告:“中东正滑向全面战争,而国际社会连‘灭火器’都未准备好。”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傅聪在安理会紧急会议上直言:“某些国家的强硬表态不是威慑,而是火上浇油。”俄罗斯代表则展示了一段加沙医院的视频:医护人员用塑料袋包裹新生儿以躲避空袭,这段画面与联大现场的空席形成残酷呼应。
当伊朗的儿童照片与以色列的核设施卫星图在联大同框,这场辩论早已超越具体政策分歧,成为21世纪国际秩序的缩影——是坚持“基于规则的秩序”,还是接受“强权即真理”的丛林法则?多国代表的离场,或许正是对“实力政治”的无声投票。而中东的未来,可能将在这场道德高地与实力政治的博弈中,走向更不可预测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