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馆》角逐奥斯卡
【《南京照相馆》角逐奥斯卡】片方微博发布的九个字道出了无数人的心声:“让世界看见,让我们记得。”这部票房突破30亿的历史题材影片,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98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9月26日,电影《南京照相馆》通过其官方微博发布消息,宣布将代表中国内地角逐第98届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这一决定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具有特别的意义。这部由刘昊然、王传君、高叶、王骁主演的影片,自7月25日全国上映以来,已创下票房突破30亿元的佳绩,并斩获第二十届中国长春电影节“金鹿奖”最佳影片等三项大奖。
《南京照相馆》并非首部代表中国内地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的作品,但它可能是近年来最具历史厚重感的一部。该片英文片名“Dead To Rights”寓意深刻。导演申奥在上海路演活动上解释:“一方面,它有铁证如山、证据确凿之意,契合影片主题;另一方面,传递出向死而生、矢志不渝的情绪,这也是我们想通过影片表达的精神内涵。”
这一选送决定发生在第98届奥斯卡奖评选的关键时期。与此同时,《破·地狱》将代表中国香港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韩国选送了朴赞郁导演的《无可奈何》。东亚电影的集体亮相成为本届奥斯卡国际影片角逐的一大看点。
历史上,中国电影曾多次参与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原最佳外语片奖)的角逐,但像《南京照相馆》这样直接触及历史记忆的作品并不多见。
《南京照相馆》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日军真实罪证影像,故事围绕“日军罪证照片”展开。影片改编自罗瑾、吴旋守护“京字第一号证据”的真实事件,聚焦1937年吉祥照相馆内平民冒死保存日军屠城罪证底片的故事。影片讲述了一群生活在南京的百姓被迫为日军摄影师冲洗底片,却意外冲印出证明日军屠城的罪证,他们选择将这些底片传出去。具体而言,故事围绕邮差苏柳昌(刘昊然 饰)展开,他为了保命冒充相馆冲洗工,为日军冲洗照片,并收留了一众中国军民,使相馆成为临时的庇护所。
谈及选择“照相馆”作为影片核心场景的缘由,申奥透露自己是受1987年南京电影制片厂的《屠城血证》启发,获得改编版权后进行了新时代的创新。导演自己从小就是胶片摄影,在父亲指导下冲洗照片,对胶片饱含深情。“战争时期,照相馆这个本应留存幸福瞬间的地方,却充斥着日军的罪行与亟待曝光的真相,暗房红灯宛如血色,这种强烈对比给了我创作灵感。”申奥如是说。
《南京照相馆》自7月25日上映以来,创下了累计票房超30亿元的佳绩,不仅刷新中国影史暑期档历史片票房纪录,还引发众多关于历史与家国的社会讨论。影片在豆瓣评分高达8.7分,连续16天位居暑期档日冠。这样的市场表现对于一部历史题材的影片来说堪称惊艳。影片主演王真儿曾在分享拍摄感受时表示:“在以往角色塑造中,我们很多是站在角色的角度里,流的多是角色的泪。在这部电影里,流的不只是角色的眼泪,更多的是中国人的眼泪。” 这种情感共鸣显然打动了无数观众。
影片也在北美、欧洲部分地区上映,成为向世界传递中国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让世界了解这段不容遗忘和否认的历史。
代表中国内地角逐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意味着《南京照相馆》将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国际竞技场。奥斯卡最佳国际影片奖历来竞争激烈,各国选送的作品无不代表其国家电影艺术的最高水准。《南京照相馆》以其独特的历史视角和艺术表现力,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展现中国电影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影片所传递的历史真相与人类共同记忆,超越了语言和文化的障碍。
然而,奥斯卡角逐也面临挑战。国际评委对中国历史的理解程度、影片叙事方式与国际观众的接受度等因素都将影响最终结果。但无论如何,参与本身就是一种胜利——让世界通过中国电影的镜头,看见那些不应被遗忘的历史。选送《南京照相馆》也体现了中国电影文化的自信。不刻意迎合国际口味,而是坚持讲述真实而深刻的历史故事,这种态度本身就在国际文化交流中赢得尊重。
随着第9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临近,《南京照相馆》将带着历史的重量和民族的记忆走向国际舞台。无论最终是否获奖,它已经在中国电影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让世界看见,让我们记得。”片方微博中的这九个字,不仅是对影片使命的总结,也是对中国电影人责任的诠释。当灯光暗下,银幕亮起,一段不容遗忘的历史将通过《南京照相馆》的镜头,传递给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