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洋房从1.5亿降至8299万仍流拍
【上海老洋房从1.5亿降至8299万仍流拍】近日,上海市静安区愚园路532弄一栋竣工于1924年的百年老洋房第三次拍卖结束,起拍价从1.5亿元一路降至8299万元,却依然因无人出价而流拍。这栋因《安家》《三十而已》等影视剧取景走红的“绝版孤品”,其命运折射出上海高端房产市场的深层裂变。这栋承载着上海百年记忆的老洋房,建筑面积346.66平方米,土地面积848.75平方米,附带500平方米庭院,目前处于出租状态,月租金6.75万元,租约至2029年。拍卖信息显示,竞买人需缴纳1500万元保证金,成交后另付0.5%-1%软件服务费及1%佣金。即便如此,三次拍卖均以流拍告终:首次1.5亿元无人问津,二次降至9666万元依旧遇冷,三次再降1367万元至8299万元,仍未能打破僵局。“价格已触及业主心理底线,是否启动第四次拍卖取决于委托方意愿。”负责此次拍卖的上海正顺圆拍卖公司工作人员坦言,尽管看房咨询者众多,但实际出价者寥寥。这种“高关注、低转化”的现象,暴露出天价资产在市场调整期的尴尬处境。表面8299万元的起拍价背后,是层层叠加的持有成本。以底价成交计算,买家需支付约8500万元(含保证金、服务费及佣金),若按1.5亿元估值测算,仅税费就可能高达数百万元。更严峻的是,拍卖要求买家在45天内付清全款,这种资金压力将多数投资者拒之门外。从投资回报率看,年租金81万元(6.75万/月)相对于近亿元的购房成本,收益率仅1%左右,远低于理财产品收益。某私募基金经理直言:“这种回报率连覆盖资金成本都困难,更遑论资产增值。”
该房产目前带租约销售,新业主需等待四年才能收回房屋自主使用。而作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建筑,其外立面、结构等均受严格保护,任何改造需经审批且不得改变原貌。这意味着买家既要承担年均数十万元的维护成本,又无法通过改造提升物业价值。
“这就像买下一辆古董车,既要支付高额保养费,又不能改装升级。”参与看房的某企业家无奈表示,文物身份带来的维护责任与使用限制,让许多潜在买家望而却步。
上海高端房产市场正经历结构性变革。数据显示,2024年底以来老洋房价格平均降幅达25%,而同期市中心风貌别墅供应量激增至46个项目。这些新建豪宅既保留历史风貌,又配备现代设施,且总价与老洋房相当,成为富裕阶层的新宠。
“年轻富豪更看重居住舒适度,而非单纯的历史标签。”第一太平戴维斯研究部主管指出,风貌别墅的崛起正在重塑高端市场格局。
老洋房的传统租户结构发生剧变。过去以外籍高管为主的租赁市场,如今被网红工作室、设计公司等取代,但这类租户经济实力有限,难以承受高昂租金。数据显示,非310身份证号段的购房者占比达72%,外籍租户减少导致租金收益下滑,进一步削弱了老洋房的投资吸引力。
这栋老洋房的流拍并非孤例。2025年6月,长宁区新华路一栋百年老洋房以2.7亿元成交,较去年挂牌价暴跌8000万元,跌幅超20%。市场分析师指出,当前老洋房交易呈现三大特征:价格理性回调:投机资金撤离后,市场回归基于修缮成本、租金收益的定价逻辑;买家结构转变:真正懂得老洋房价值的长期守护者入场,而非短期套利者;文化价值凸显:随着历史建筑保护意识增强,买家更关注物业的文化传承功能。
“老洋房不应是金融产品,而应是承载城市记忆的活态博物馆。”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强调,当前市场调整正在推动老洋房从“投资品”向“文化资产”转型。
当愚园路的老洋房第三次流拍,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栋房产的交易困境,更是一个时代消费观念的嬗变。在效率至上的现代社会,年轻富豪用脚投票选择现代豪宅;在资本退潮后,真正愿意为历史文脉买单的,是那些理解“保护比开发更难”的长期主义者。这栋老洋房的命运,恰似上海城市更新的缩影——当风貌别墅拔地而起,当网红经济改写租赁市场,那些镌刻着殖民时期建筑密码的老房子,正在寻找与现代社会的和解之道。或许正如拍卖行工作人员所言:“第四次拍卖若能成交,买家必是真正读懂上海的人。”站在2025年的秋天回望,这场流拍危机终将过去,但它留给城市的思考却值得长久回味:在商业逻辑与文化传承之间,在短期利益与历史责任之间,我们究竟该为后代留下怎样的城市记忆?答案,或许就藏在那500平方米庭院里的梧桐树影中,等待着真正懂得它价值的人来续写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