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男孩偷绑银行卡5天花2万
【11岁男孩偷绑银行卡5天花2万】近日,一起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一名11岁男孩因沉迷网络主播“陪玩”服务,偷绑父亲银行卡后,5天内疯狂消费近2万元,其中部分资金用于购买高价盲盒玩偶,剩余则全部打赏主播,对此,平台客服回应:资料正审核处理中。 事件暴露出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监管漏洞,引发家长与社会对平台责任和家庭教育的讨论。走进男孩那略显杂乱的家中,目光所及之处,随处可见的各式玩偶堆满了房间角落,这凌乱又铺张的场景,令其父亲姬先生十分生气,眉头紧紧皱起,脸上满是愠怒。男孩见状,有些局促地解释道:"这些玩偶都是9月20日当天购买的,LABUBU盲盒最近可火了,一个就要1000元呢。"闻言,一旁的记者不禁惊呼出声:"1000元一个?!这也太贵了吧!"随后,男孩给予了肯定回应,还补充说当时买的时候根本没觉得贵,就是太想要了。男孩父亲姬先生一脸懊恼又无奈地表示:"我那银行卡孩子不知道密码,平时藏得也挺严实的,想着这个钱他肯定拿不出来,哪知道会出这样的事儿。"记者见状,当着男孩和其父亲的面,仔细算了一笔账:"5个LABUBU,一个1000元,那就是5000元,再加上一个灰太狼玩偶700元,一共5700元,哦不对,您刚刚说灰太狼加上其他一共7000元对吧,那再加上桌上这些其他玩偶1100元,这都8100元了,那剩下的钱花哪里了?"
男孩低着头,小声说道:"我全部打赏主播了。9月20日开始打赏,当天就打赏了5100元,21号打赏了2390元,23号又打赏了4500元。"在面对记者"为什么要打赏主播"的疑问时,男孩沉默了片刻,似乎在组织语言。男孩表示:主播能陪我打游戏,一起打游戏大家都能看到,感觉特别气派,因为他会说感谢xxx送我的xxx礼物,别人也很羡慕。
男孩父亲姬先生表示,男孩登上我的手机获取验证码,把我的银行可捆绑到他的手机。
近年来,盲盒、游戏直播等新兴消费形式在未成年人中迅速流行。以LABUBU为代表的潮玩盲盒,因稀缺性和社交属性,成为青少年追捧的对象;而游戏直播中“榜一大哥”的虚荣激励,更易诱发非理性打赏行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设置未成年人消费限额,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漏洞。专家指出,家长需加强电子设备管理,同时平台应完善实名认证和支付审核机制,避免未成年人陷入消费陷阱。
法律人士表示,若能证明消费行为确为未成年人所为,且未经监护人同意,家长有权要求平台退还款项。根据《民法典》,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实施与其年龄、智力不符的民事行为,需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目前,姬先生已向平台提交退款申请,并表示将加强对孩子网络使用的监管。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在数字时代,家庭、学校与社会需共同筑牢未成年人消费保护的防线。
平台在此事件中的表现同样令人诟病。男孩在5天内进行多笔大额消费,平台却未能及时察觉并阻止,直到事件曝光才回应“资料正审核处理中”。这反映出平台在未成年人消费监管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一方面,平台的身份验证和消费授权机制不够完善,未能有效识别未成年人身份,阻止其进行超出年龄和认知能力的消费;另一方面,对于异常消费行为,平台缺乏实时监测和预警机制,不能在消费发生初期进行干预。网络平台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责任。应当加强技术投入,完善监管制度,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消费环境。
事件中,高价盲盒玩偶和主播打赏成为男孩消费的主要去向,这背后是商家和主播针对未成年人心理特点设置的消费陷阱。盲盒以其未知性和稀缺性吸引着未成年人,让他们陷入“赌一把”的心理,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而主播通过陪伴打游戏、感谢打赏等方式,满足未成年人的虚荣心和归属感,诱导他们进行打赏。商家和主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利用未成年人的不成熟心理进行营销,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商业道德,也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管,规范商家和主播的营销手段,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多方协同共治。家庭要承担起首要教育责任,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引导;学校应将网络消费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消费意识和辨别能力;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府则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消费市场的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填补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监管漏洞,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让未成年人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深刻反思,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未成年人筑牢网络消费的安全防线,让他们远离消费陷阱,在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