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啥拥抱“冻门”
【年轻人为啥拥抱“冻门”】30多个食品级储物盒、每周3小时的集中烹饪、塞满冰箱的预制餐盒——这并非餐厅后厨,而是当代年轻人出租屋里的真实场景。一种被称为“冻门”的生活方式正在席卷职场年轻人群体。“拉开冰箱,看到垒成小山般的冻菜时,会有种格外的满足感。就像老地主在欣赏自己堆满的粮仓!”沪漂3年的东北女孩小李这样描述她的“冻门”体验。9月以来,“冻门”在社交媒体上持续走红,小红书平台“#冻门永存#”话题浏览量已高达5700多万,相关备餐攻略衍生出近10万篇笔记。从抵制预制菜到热衷自制冷冻餐,年轻人这一转变背后,是一场关于时间、健康与经济的理性计算。当外卖不再划算,当新鲜烹饪成为时间奢侈品,周末备好一周餐食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选择。
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时间成为最稀缺的资源。北漂青年小丙算了一笔账:加入“冻门”后,他每周只需抽出3小时集中烹饪,就能解决一周的工作餐。而以往每天下班后买菜、做饭至少需要1小时,五天就是5小时。这种时间规划让年轻人重获生活掌控感。他们可以在周末批量处理食材,将一周的餐食分装冷冻。工作日只需微波炉加热5-7分钟,就能吃上热乎饭。相比起点外卖所需的下单、等待和取餐时间,冷冻餐实际上将用餐时间压缩到了极致。
更为重要的是,“冻门”帮助年轻人实现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划分。一位从业者指出:“等待加热时还能顺手做一杯咖啡,这样别人都在急头白脸冲下楼取外卖时,他们已经进食完毕,在工位舒舒服服睡午觉了。”
“外卖价格高且不健康”,自己做饭又时间有限——在这两难处境下,“冻门”成为打工人的折中选择。淼淼是一位忙碌的职场人,她逐渐意识到外卖的油腻与不健康让她的饮食质量大打折扣,于是开始尝试“冻门”。通过自制冷冻餐,年轻人能精准控制油盐摄入量。浙江大学医学院营养专家汪丽指出,米饭冷冻后会增加抗性淀粉,有助于控制体重,特别适合糖尿病患者。而自己采购食材也比外卖更经济,小丙发现批量采购食材比外卖节省三分之一开支。
对于月入两万却仍是“月光族”的小李而言,冻门还是构建安全感的方式:“总吃穷饱饭会有种过度苛待自己的内疚感。吃自制冷冻菜,想到是亲手制作的饭菜,多少能感到一些仪式感。”
在社交媒体上,“冻门”已发展出完整的文化体系。年轻人乐于分享各类冷冻技巧:根茎类蔬菜比绿叶菜更适宜冷冻;肉类需分小份包装避免反复解冻;急速冷冻能更好保留营养成分。不同的备餐风格还反映出人格特质。“用一次性饭盒装菜的人,大概率是怕麻烦的P人(按:感知型人格)。J人(按:判断型人格)则会用体积更小的密封袋装饭菜,更高效率地利用冰箱空间。”
甚至出现了“冻门美学”——一些年轻人将备餐过程视为解压仪式。“一口气切5公斤牛肉时,会感觉自己像个不带感情的屠夫,发泄掉心底的暴力欲望。而切胡萝卜、土豆、洋葱的咔嚓声,犹如ASMR一般能抚平每根焦躁的神经。”
然而,“冻门”生活并非没有风险。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院感染控制办公室主任阳涛指出,冷冻食物面临营养流失、口感劣化和食品安全三大挑战。在缓慢冷冻过程中,食物中的维生素C、维生素B族等营养成分会流失,蛋白质变性,脂肪氧化。解冻后食物口感也会降低,如肉类肌原纤维弹性下降,鱼类腥味加重。最值得警惕的是食品安全风险。阳涛强调:“冷冻只是抑制细菌生长而不是彻底消灭。”室温解冻或反复冻融可能引发微生物爆发式增长。
他建议,绿叶蔬菜、奶制品和含水量高的果蔬不适合冷冻;红肉冷冻不超过12个月,禽类9个月,海鱼3个月。解冻时应采用梯度解冻法,将食物从冷冻室转移到冷藏室缓慢解冻。
有趣的是,最早创立“冻门”的并非当代年轻人,而是他们的父母。这种代际传承体现了消费观念的冲突与融合。年轻人曾调侃长辈依赖冷冻食品的行为,认为长期冷冻的食物口感欠佳且存在健康隐患。如今,他们却在现实压力下走上了相似道路。小李坦言:“东北独生女的幸福勋章之一,就是冰箱里塞满老妈准备的冻饺子、老爸冷冻的杀猪菜和爹妈从老家背来的大冻梨。”这种转变反映了年轻人在高成本、快节奏生活压力下的务实调整。他们不再盲目追求食物新鲜度,而是更注重实用性和性价比,形成“该省省、该花花”的消费理念。
“冻门”的兴起不仅是饮食方式的改变,更是当代年轻人在时间碎片化时代的一种生活策略。通过周末备餐,他们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规划,在有限条件下寻求品质与便利的平衡。
正如社会观察者所指出的,年轻人的冰箱里存放的不仅是食物,更是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奔波与忙碌成为常态的今天,“冻门”成为年轻人守护生活仪式感的一种方式——哪怕只有周末三小时的烹饪时间,也要在一周七天的餐食中保留一份对自己的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