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岁男孩偷绑银行卡5天花2万
【11岁男孩偷绑银行卡5天花2万】近日,一起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事件引发社会关注。一名11岁男孩因沉迷网络主播“陪玩”服务,偷绑父亲银行卡后,5天内疯狂消费近2万元,其中部分资金用于购买高价盲盒玩偶,剩余则全部打赏主播。事件暴露出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监管漏洞,引发家长与社会对平台责任和家庭教育的讨论。据男孩父亲姬先生描述,孩子通过登录其手机获取验证码,将银行卡绑定至自己的账户。短短5天内,男孩不仅花费7000元购买了5个LABUBU盲盒(单价1000元)和1个灰太狼玩偶,还向多名游戏主播打赏1.1万余元。其中,9月20日单日打赏金额高达5100元,21日、23日分别支出2390元和4500元。面对记者询问,男孩坦言购买盲盒是因“LABUBU最近很火”,而打赏主播则是为了“有面子”。他表示,主播会公开感谢送礼的观众,其他玩家也会投来羡慕的目光,“大家一起打游戏时,感觉特别气派”。姬先生透露,自己从未向孩子透露银行卡密码,原以为“钱拿不出来”,未料孩子通过手机验证码完成绑定。事件暴露出家长对电子设备管理的疏忽,也引发对支付安全机制的讨论。涉事平台客服回应称,已收到用户反馈,目前正审核男孩的账号资料及消费记录,后续将根据调查结果处理。然而,家长质疑平台未对未成年人消费设置有效限制,要求全额退还款项。
近年来,盲盒、游戏直播等新兴消费形式在未成年人中迅速流行。以LABUBU为代表的潮玩盲盒,因稀缺性和社交属性,成为青少年追捧的对象;而游戏直播中“榜一大哥”的虚荣激励,更易诱发非理性打赏行为。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网络服务提供者应设置未成年人消费限额,但实际执行中仍存在漏洞。专家指出,家长需加强电子设备管理,同时平台应完善实名认证和支付审核机制,避免未成年人陷入消费陷阱。
法律人士表示,若能证明消费行为确为未成年人所为,且未经监护人同意,家长有权要求平台退还款项。根据《民法典》,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实施与其年龄、智力不符的民事行为,需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追认。目前,姬先生已向平台提交退款申请,并表示将加强对孩子网络使用的监管。事件再次敲响警钟:在数字时代,家庭、学校与社会需共同筑牢未成年人消费保护的防线。
平台在此事件中的表现同样令人诟病。男孩在5天内进行多笔大额消费,平台却未能及时察觉并阻止,直到事件曝光才回应“资料正审核处理中”。这反映出平台在未成年人消费监管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一方面,平台的身份验证和消费授权机制不够完善,未能有效识别未成年人身份,阻止其进行超出年龄和认知能力的消费;另一方面,对于异常消费行为,平台缺乏实时监测和预警机制,不能在消费发生初期进行干预。网络平台作为服务的提供者,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会责任。应当加强技术投入,完善监管制度,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消费环境。
事件中,高价盲盒玩偶和主播打赏成为男孩消费的主要去向,这背后是商家和主播针对未成年人心理特点设置的消费陷阱。盲盒以其未知性和稀缺性吸引着未成年人,让他们陷入“赌一把”的心理,不惜花费大量金钱购买。而主播通过陪伴打游戏、感谢打赏等方式,满足未成年人的虚荣心和归属感,诱导他们进行打赏。商家和主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利用未成年人的不成熟心理进行营销,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商业道德,也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市场行为的监管,规范商家和主播的营销手段,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政府多方协同共治。家庭要承担起首要教育责任,加强对孩子的监管和引导;学校应将网络消费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消费意识和辨别能力;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消费氛围,引导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政府则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消费市场的监管,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只有各方形成合力,才能有效填补未成年人网络消费监管漏洞,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让未成年人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成长。
未成年人网络消费问题不容忽视。我们必须深刻反思,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未成年人筑牢网络消费的安全防线,让他们远离消费陷阱,在阳光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