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新国标”要来了
【外卖“新国标”要来了】9月24日,一则重磅消息引发全民热议——由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组织起草的《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正式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这场历时半年调研、凝聚行业共识的标准化改革,标志着中国外卖行业正式迈入“规范发展”新阶段。从食品安全到骑手权益,从平台竞争到商户减负,这份被业界称为“外卖新国标”的文件,试图为万亿规模的民生行业划定发展底线。中国外卖市场已成长为全球最大的即时零售生态。据统计,截至2025年9月,中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达5.45亿人,日均消费额突破33亿元,从业骑手超千万。但繁荣表象下,行业正陷入“增长陷阱”:平台为争夺流量大打价格战,商户被迫参与“满减内卷”,骑手在算法驱动下超速行驶,消费者则面临“幽灵外卖”的食品安全隐患。今年以来,美团、饿了么等平台相继发起“百亿补贴”大战,部分商户反映“订单量增长30%,利润却下降15%”。更严峻的是,一些无证商户通过伪造证照、AI生成门店照片等手段混入平台,北京某区市场监管局2025年上半年查处“幽灵外卖”案件达127起,涉及问题商户234家。“当行业规模超过万亿,任何小漏洞都可能演变为系统性风险。”中国人民大学食品安全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孙娟娟指出,外卖平台连接着5.45亿消费者的餐桌安全,其治理水平直接关乎民生福祉。此次征求意见稿直指行业痛点,从四个维度构建治理框架:1. 食品安全:全链条阻断风险。针对“幽灵外卖”,新规要求商户入驻时必须提交“一镜到底”的门店实景视频,平台需通过动态核查确保线上信息与线下实体一致。同时建立“接单控制提示”机制,当商户订单量超过承载能力时,系统自动触发预警,防止因爆单导致的卫生问题。
2. 平台竞争:禁止“烧钱换市场”。新规明确禁止平台将促销成本转嫁给商户或骑手,要求促销后商品成交价不得为零或负数,禁止使用“零元购”“全额减免”等误导性宣传。某平台算法工程师透露,此前为争夺市场,平台曾要求商户承担50%的补贴成本,新规实施后这类操作将被严格禁止。
3. 骑手权益:算法必须“向善”。针对骑手劳动强度过大问题,新规要求平台设置单日接单上限,连续工作4小时必须强制休息20分钟,并在App显著位置公示配送费计算规则。杭州骑手李师傅算了一笔账:“以前每天跑60单,现在限单50单,但每单收入提高3元,月收入反而增加1200元。”
4. 商户减负:破解“收费糊涂账”。新规要求平台公示所有收费项目,包括技术服务费、推广费等,禁止通过“保底费”等形式变相涨价。对月订单量低于5000单的中小商户,平台需给予至少30%的费用减免。北京某餐饮店老板表示:“新规实施后,每月平台费用从8000元降至5000元,终于敢推出新菜品了。”
新规的出台,正在重塑行业利益格局。美团内部文件显示,其已调整算法策略,将骑手休息时间纳入配送时效计算,预计骑手满意度将提升25%。饿了么则推出“商户成长计划”,对合规商户降低3%的佣金率。
“这不是简单的限制,而是推动行业升级。”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专家王磊指出,新规要求平台从“流量竞争”转向“服务竞争”,倒逼企业提升技术能力。例如,某平台正在测试的“智能路径规划”系统,可将骑手等红灯时间减少40%,配送效率不降反升。
对于消费者而言,变化同样显著。上海白领陈女士发现,最近点的外卖包装上多了“食品安全溯源码”,扫描后可查看食材采购、加工全流程。“虽然配送时间多了5分钟,但吃得更放心了。”她说。
外卖行业的标准化治理,中国正走在世界前列。欧盟2024年出台的《数字服务法》虽对平台责任作出规定,但缺乏具体操作细则;美国加州2025年通过的《零工经济法案》,仅聚焦骑手分类问题。相比之下,中国新规首次将食品安全、公平竞争、劳工权益等多维度要素整合为系统性标准。
“这为全球平台经济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剑桥大学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约翰·史密斯评价,当其他国家还在争论“骑手是雇员还是独立承包商”时,中国已通过标准化手段实现了多方利益平衡。
外卖“新国标”的出台,标志着中国互联网经济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发展”。但标准化治理只是第一步,如何确保300余项细则落地生根,如何平衡创新与监管,仍需持续探索。正如市场监管总局负责人在征求意见会上所说:“我们既要守护5.45亿消费者的‘舌尖安全’,也要保障千万骑手的‘劳动尊严’,更要让500万商户活得有尊严。”这场关乎民生福祉的改革,终将推动中国外卖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基业长青”。当每一份外卖都承载着安全、公平与温度,这个与14亿人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行业,才能真正成为现代社会的“幸福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