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下第一水司楼”变身酒店
【贵州“天下第一水司楼”变身酒店】曾经耗资2亿元建造却沦为“烂尾楼”的贵州独山县“天下第一水司楼”,如今已变身紫林山豪利维拉酒店正式运营。标准房361元/晚,行政套房2321元/晚,国庆期间更是一房难求。9月25日,旅游平台信息显示,曾被称为“天下第一水司楼”的独山地标建筑已成功转型为豪华度假酒店。这座一度因盲目举债而臭名昭著的烂尾楼,如今在携程平台上以4.7的高分成为当地排名第一的豪华酒店。从2016年开工建设到2017年烂尾,从2020年被央视点名批评到2025年焕新营业,水司楼的命运犹如过山车般起伏。如今,这座建筑拥有了376间客房,日常入住率高达60%,国庆期间预计将全部满房。
“水司楼”全称为“天下第一水司楼”,是独山县净心谷景区的核心子项目,由贵州净心谷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于2016年9月开始建设。这座建筑设计融合了水族、布依族、苗族文化元素,采用全木质榫卯结构,楼高99.9米,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项目曾申报三项吉尼斯世界纪录:世界最高琉璃陶建筑;世界最高水族、布依族、苗族民族元素建筑;世界最大牌楼。
然而,由于投资方资金链断裂,项目于2017年1月转由国有平台公司建设。同年8月黔南州旅发大会召开后,工程完全停工,这座庞然大物沦为著名的“烂尾楼”。
水司楼成为时任独山县委书记潘志立“不顾民生盲目举债”的典型案例。为修建这一形象工程,当地举债高达2亿元。2020年4月,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潘志立受贿、滥用职权案进行一审公开宣判,数罪并罚,决定执行有期徒刑12年。同年,水司楼被住建部点名批评,指其存在脱离实际、破坏自然景观等问题。这座耗资巨大的建筑不仅没有带来预期的经济效益,反而成为地方财政的沉重负担和政绩工程的负面教材。
转机出现在2022年。独山县通过市场化运作引入社会资本,由贵州鑫影文旅投资有限公司作为接盘方,对建筑进行改造。改造团队对建筑进行了全面升级:将传统红墙绿瓦替换为现代风格,拆除存在消防隐患的木质外挂结构,代之以钢筋混凝土框架和玻璃幕墙,同时巧妙保留了大堂吞口木雕、琉璃陶等核心文化符号。项目总投资调整为3.645亿元,其中改造工程招标估算价1.5亿元。历经近两年施工,这座昔日的“最强烂尾楼”于2024年底以“紫林山豪利维拉酒店”的新身份试营业,2025年5月正式开业。
如今的紫林山豪利维拉酒店建筑面积扩展至7.46万平方米,拥有376间豪华客房。酒店提供标准大床房、高级大床房、商务大床套房等12种房型,价格从361元/晚的标准双床房到2321元/晚的行政床豪华套房不等。前台工作人员介绍,酒店于去年年底试运营,今年5月正式运营,目前日常入住率能达到60%,其中双床房最受欢迎。国庆期间预计是满房状态,行政床豪华套房国庆首日价格已上涨至3810元/晚。在携程平台上,该酒店评分高达4.7,住客留言普遍评价较高,但也有人指出酒店马桶不够智能,就餐不太方便。
针对网友质疑的木质结构改造后安全问题,专业工程师给出了解释。注册土木工程师JimmyChen表示:“贵州独山县这个水司楼,即便是烂尾前的主体结构也是钢筋混凝土结构,而不是木结构。建筑外立面和装饰造型是仿古造型的,但主体结构是安全的。”酒店行业从业者“酒旅王朝”补充道:“酒店能够符合开业条件说明已经通过了开业前的各项验收,特别是《消防安全许可证》和《特种行业许可证》的办理最为严格,需要排查各种安全隐患。”
水司楼的蜕变揭示了三个深层逻辑:首先,流量时代任何关注都可能转化为商业价值;其次,公共项目逃不过功能主义检验,就业创造、经济拉动等实绩才是舆论反转的硬通货;最后,文化赋能让建筑获得二次生命。酒店目前雇佣当地员工80余人,周边餐饮、交通等配套明显活跃。独山县文旅局数据显示,酒店开业后周边景区客流同比增长40%,证明功能性价值最终主导了公众评判。凭借地处净心谷景区核心、毗邻紫林山国家森林公园的优越位置,酒店自试运营以来已接待游客近2万人次。这一蜕变,为曾经的争议项目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从“政绩工程”到“烂尾楼”再到“网红酒店”,水司楼的命运转折令人唏嘘。这座建筑的故事提醒我们:或许该以更动态的眼光看待所谓“失败建筑”。
水司楼的涅槃重生证明,即使是最具争议的建筑遗产,也能通过创新思维和市场化运作找到新的生命价值。如今,这座曾经的“负面典型”正以其全新的身份,为当地创造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实现了真正的“变废为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