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11月21日电 香港大学文学院的考古学家利用尖端3D沉浸式技术,彻底改变了挖掘和记录古代遗址的方式。考古学通过挖掘数千年前人们制造和使用的物品(如陶碗和食物中的动物骨头),从建筑到物品来研究人类的过去。许多考古发掘项目会为发现的空间和物品创建数码 3D 模型,有些研究项目会与公众分享 3D 模型作为旅游推广和教学工具,博物馆也展示 3D展品。然而,要在实地考察和研究中有意义地利用这些数据,充分利用这些3D模型,考古学家需要采用全新的方法。
港大团队通过在挖掘过程中佩戴混合和扩增实境(MR/AR)设备,创新地利用数码3D科学数据在考古遗址中进行互动。利用混合实境(MR)眼镜,使用者能轻松查看3D 模型数据,把模型与现实世界互动比较。相关设备包括 Microsoft HoloLens 2 和 Meta Quest Pro。扩增实境 (AR) 智能眼镜在镜片的小萤幕上显示讯息,并配有摄影机和麦克风,方便免提数据收集。
香港大学文学院考古学家 Peter J. Cobb 教授强调了使用创新科技的优势:“在挖掘过程中戴上MR设备,我可以在原始位置看到虚拟的拆除墙壁,这有助于我决定下一步的挖掘方向。我还可以在同一位置比较不同时期被拆除的古建筑的多个部分。”
研究团队使用 AR 智能眼镜记录基本数据,透过拍照和语音辨识来做笔记。Cobb教授指出:“在挖掘时,我们需要握住铲子和刷子。考古学家在记录数据时必须保持双手空闲。”
带领这项创新研究、来自亚美尼亚的港大文学院博士生Hayk Azizbekyan解释说:“任何的团队从未在实际的考古发掘项目中使用MR 和AR 设备进行挖掘工作,这是我们的创新成果! 我很高兴能够以未来的方式来研究古物并保护文化遗产。我们将这个项目称为未来愿景,因为科技让我们能够以崭新的方式观看过去。 ”
团队还利用MR设备将3D扫描的古代陶片与实际陶片进行对比,有助于研究博物馆展出的难以接近的文物。团队预计未来借助人工智能,可根据陶瓷碎片的形状来促进它们的配对!
这项跨学科研究合作缩小了人文学科和工程学之间的差距。出于对推进考古学的热情,港大文学院团队与港大的工程师建立了独特的艺术与科技合作伙伴关系。港大工程学院的谭荣芬创科翼为项目提供设备和专业知识。由于最新的 MR/AR 设备也有其局限性,跨学科团队正在开发自己的客制化智能眼镜,以应用于未来的实地考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