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番禺石楼镇遭严重水浸系谣言
【广州番禺石楼镇遭严重水浸系谣言】2025年9月24日,台风“桦加沙”正面袭击广东期间,一则“广州番禺石楼镇遭严重水浸”的视频在网络平台迅速传播,引发公众恐慌。经“广州番禺发布”及多部门联合核查,该视频被证实为虚假信息。此次事件再次凸显台风期间谣言治理的紧迫性,也展现了政府与公众共同维护信息安全的积极行动。据悉,9月24日上午,社交平台突然流传一段时长9秒的视频,画面中显示石楼镇某街道积水严重,配文称“台风导致石楼镇全镇被淹”。视频迅速引发转发,部分网友甚至标注“紧急避险”标签,导致当地居民产生焦虑情绪。此次谣言的传播路径呈现鲜明的“技术驱动”特征。视频通过短视频平台快速扩散,利用AI换脸、场景嫁接等技术伪造真实场景,甚至搭配“台风来袭”“紧急避险”等标签,精准击中公众对自然灾害的焦虑心理。据广东省互联网举报中心统计,9月24日当天,全省范围内共监测到台风相关谣言信息127条,其中78%涉及“城市内涝”“海水倒灌”等视觉冲击力强的场景。例如,另一则同步传播的“深圳沙鱼涌村海水倒灌冲倒行人”视频,经核实为阵风导致海浪冲击低洼地带,被冲倒的实为儿童雕塑。造谣者通过剪辑慢放、添加音效等手段,将普通自然现象包装成“灾难现场”,误导公众认知。这种技术伪造的“真实感”,使得谣言在短时间内突破地域限制,形成跨平台传播的“信息风暴”。
面对谣言的快速扩散,广州番禺区政府展现了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9月24日14时,网传视频开始传播;16时,“广州番禺发布”即联合公安、网信部门完成初步核查,并通过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发布辟谣信息;20时,南方都市报等主流媒体跟进报道,形成“官方-媒体-公众”的三级传播链。这种“黄金4小时”辟谣机制,有效压缩了谣言的生存空间。
然而,治理成效仍面临挑战。部分网友在辟谣后仍坚持转发“有图有真相”,甚至质疑官方信息“掩盖灾情”。这种“后谣言时代”的信任危机,反映出公众对灾害信息的敏感性与对权威渠道的依赖性之间的矛盾。正如中国社科院专家指出:“在重大灾害中,公众需要的不只是事实,更是情绪安抚。辟谣需兼顾理性与共情,避免‘一辟了之’的简单化处理。”
此次事件暴露出三大治理痛点:其一,技术伪造成本低、传播快,传统“人工核查+官方通报”模式难以应对海量信息;其二,公众媒介素养参差不齐,部分群体对“视觉冲击”内容缺乏批判性思维;其三,平台责任落实不到位,部分短视频平台对灾害类内容的审核仍停留在“敏感词过滤”层面,未能建立AI识别与人工复核的联动机制。
破局需多管齐下:技术层面,应推动政府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谣言溯源系统,通过图像识别、数据溯源等技术锁定造谣源头;制度层面,需完善《网络安全法》配套细则,明确平台对灾害谣言的“事前拦截、事中标注、事后追责”责任;公众层面,可借鉴广东“网络素养教育进社区”经验,将灾害信息辨别纳入中小学安全教育课程,提升全民“数字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