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恶俗婚闹 伴娘遭捆绑被逼接吻
【又见恶俗婚闹 伴娘遭捆绑被逼接吻】9月24日,陕西咸阳彬州市一场婚礼沦为全网声讨的“暴力现场”。两名伴娘被多名男子用胶带捆绑在共享单车上,其中一人被强行按压头部与伴娘接吻,现场充斥着刺耳的哄笑与伴娘的绝望尖叫。这段被宾客拍摄并上传网络的视频,迅速点燃公众对恶俗婚闹的愤怒,也再次将“传统习俗”与“法律边界”的矛盾推上风口浪尖。据现场目击者描述,婚闹发生在婚礼接亲环节。涉事男子分工明确:部分人负责用胶带将伴娘固定在共享单车上,另一人则强行按压伴娘头部完成接吻动作。视频中,伴娘不断挣扎并发出尖叫,但周围宾客仅以“热闹”“玩闹”为由围观,无人制止。更令人震惊的是,这场闹剧并非孤立事件——同日另一场酒店婚礼中,伴娘被捆绑在椅子上,被迫与陌生男子接吻,而新娘全程默许,甚至未出面阻止。“这已经不是婚闹,是赤裸裸的性骚扰!”网友的评论获得点赞。法律界人士指出,涉事男子的行为涉嫌多项违法:根据《刑法》第237条,以暴力手段强制猥亵他人且在公共场所当众实施,可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用胶带捆绑限制人身自由,符合《刑法》第238条非法拘禁罪构成要件;多人分工协作实施侵害,更具备共同犯罪特征。事件中,围观者的沉默成为舆论批判的另一焦点。现场视频显示,当伴娘被强行接吻时,多名宾客举着手机拍摄,甚至有人发出“再亲一个”的起哄声。这种“集体沉默”折射出深层社会问题:一方面,部分人将婚闹视为“传统习俗”,认为“婚礼上闹一闹没关系”;另一方面,新人碍于面子选择忍让,长辈以“维护喜庆”为由默许越界行为。
“所谓‘传统’,不过是施暴者的遮羞布。”社会学家李明指出,婚闹本应是传递祝福的仪式,却沦为满足恶趣味的工具。他援引2020年民政部《关于开展婚俗改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称,山东邹城等地已明确将捆绑、强制亲昵等行为列为禁止性条款,但基层执行中仍存在“不愿破坏喜庆”的妥协心态。这种心态导致法律威慑力在婚闹现场大打折扣,甚至让施暴者产生“法不责众”的侥幸。
恶俗婚闹的危害远不止于心理创伤。2013年,山西李先生在婚礼上遭亲友持续殴打4小时,最终因气管破裂死亡;2018年,江苏盐城一公公在婚宴上强吻儿媳,引发全网声讨;2024年,河南周口新郎被绑电线杆上遭面粉、饮料、灭火器轮番攻击,全身多处烧伤。更触目惊心的是,16岁伴娘小丽在婚礼上遭十几名男子猥亵,涉案人员以强制猥亵妇女罪被判刑。
“每起悲剧背后,都是对法律和道德的双重践踏。”律师表示,婚闹行为可能涉及强制猥亵、侮辱罪、故意伤害罪乃至过失致人死亡罪。她强调,即使新人或家属“事先同意”,也不能成为免责理由——根据《民法典》,自然人的人身自由、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侵害。
面对屡禁不止的恶俗婚闹,社会各界呼吁更严厉的治理手段。彬州市政府工作人员回应称“会管”,但网友质疑其停留在口号层面。事实上,多地已尝试制度化约束:2024年,全国万人集体婚礼通过“反高额彩礼、反大操大办”的倡议,推动婚俗改革;山西阳泉后底沟社区在“新娘被绑电线杆”事件后,明确将婚闹纳入社区公约,违者将取消福利资格。
“法律必须长出牙齿。”有评论建议建议,对婚闹行为实施“双罚制”:既追究施暴者的刑事责任,也追究新人及家属的监管责任。同时,婚礼策划机构应建立“黑名单”制度,对参与恶俗婚闹的宾客禁止入场。
当舆论将矛头指向“低俗传统”时,一些创新实践提供了破局思路。在浙江一场婚礼中,伴郎需答对伴娘提出的雅思听力题,新郎才能带走新娘;湖北新人则以“输游戏发红包”替代暴力婚闹,既保留趣味性,又避免伤害。这些案例证明,婚礼完全可以既热闹又文明。“婚礼是人生最重要的仪式,不该成为罪恶的遮羞布。”网友的评论获得广泛共鸣。的确,从伴娘的尖叫到新娘的沉默,从围观者的哄笑到法律的缺席,恶俗婚闹暴露的不仅是个人道德的沦丧,更是社会治理的短板。唯有让法律利剑斩断陋习枷锁,让文明理念深入人心,才能让每一场婚礼都成为传递爱与祝福的殿堂,而非滋生罪恶的温床。此刻,我们期待的不只是对涉事者的追责,更是一场全社会对“婚俗文明”的深刻反思——毕竟,没有文明的土壤,再盛大的婚礼,也开不出幸福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