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承诺考上清北奖50万 教育局回应 教育局:不符合规定,这是不被允许的!
创始人
2025-09-26 16:04:12
0

中学承诺考上清北奖50万 教育局回应

  【中学承诺考上清北奖50万 教育局回应】近日,一则“山西太原某中学承诺考上清北奖励50万元”的消息在网络引发热议。据网友发布的视频显示,太原金桥双语中学校长在9月10日的开学典礼上宣布,该校2026年高考中若学生夺得山西省总分第一名,将获100万元奖励;第二名80万元,第三名60万元;被清华、北大录取的学生,则可获得50万元奖金及“高考卓越之星”荣誉证书。这一消息经家长核实后,迅速成为舆论焦点。9月25日,太原市教育局明确回应:“此类奖励不符合规定,属于违规行为。”9月10日,太原金桥双语中学在体育场举行开学典礼暨教师节表彰大会。会上,校领导宣读了新学年的奖励政策,涵盖学术、科创、文体等多个领域,但最引人注目的是针对高考成绩的“重金奖励”:山西省状元奖100万,清北录取奖50万。该校招生办工作人员向家长确认,政策属实且“校长承诺必兑现”,但前提是学生需在该校就读。然而,这一政策尚未落地便遭质疑。9月25日,太原市教育局工作人员表示,教育部明确规定“学校不得以状元、尖子生等噱头招生”,此类行为破坏教育公平,家长可向区教育局举报。事件迅速发酵,网友观点两极分化:部分人认为“重奖能激励学生”,但更多人担忧“金钱导向扭曲教育本质”。此次争议并非孤例。2024年6月,温州乐清市精益中学曾因“考入清北奖50万”被教育局叫停;同年7月,山东烟台青华中学为清北录取生颁发50万奖金,引发社会批评;2025年7月,荆州市高考复读中心甚至推出“考清北奖50万,复读不涨分退学费”的极端政策。这些案例背后,是民办学校对优质生源的激烈争夺。

  教育部多次重申招生纪律。2019年《关于做好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明确“十项严禁”,包括“不得以高额物质奖励争抢生源”;2024年《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通知》进一步强调,严禁通过虚假宣传、口头承诺等手段招生。太原金桥双语中学的政策,显然触碰了这条红线。

  民办学校热衷“重奖招生”的逻辑并不复杂。以太原金桥双语中学为例,其奖励政策覆盖入学到高考的全链条:中考成绩优异者可获12万至20万入学奖学金,高考考入清北再奖50万。这种“高投入-高回报”模式,本质是通过吸引顶尖学生提升“清北率”,进而打造名校品牌,吸引更多学生缴纳高额学费。

  但这种模式隐含多重风险。首先,它加剧了教育焦虑。当学校将“50万奖金”作为招生卖点,家长易产生“不送孩子进名校就输在起点”的错觉。其次,它破坏了区域教育生态。民办学校通过“掐尖”集中优质生源,导致公办学校生源质量下降,形成“马太效应”。最后,它扭曲了教育价值观。当学习被简化为“奖金争夺战”,学生的成长动机可能从“追求知识”异化为“追逐利益”。

  更值得警惕的是,此类政策可能催生“功利性复读”。例如,荆州市高考复读中心承诺“复读不涨分退学费”,若叠加清北50万奖金,可能吸引学生放弃原本录取的院校,选择“赌一年”冲击名校。这种行为不仅浪费教育资源,也加剧了高考竞争的内卷化。

  事件曝光后,网友评论呈现鲜明对立。支持者认为:“重奖能激发学习动力,50万对普通家庭是巨大支持。”但反对声音更强烈:“教育不是生意,用金钱衡量成绩会毁了孩子。”“今天奖50万考清北,明天是不是要奖100万考公务员?”

  一位太原家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理解学校想出成绩,但这种做法让孩子觉得‘读书是为了赚钱’,而不是为了知识和理想。”教育专家李明指出:“优质教育资源应通过公平竞争分配,而非用金钱制造不平等。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应是教学质量,而非奖金数额。”

  太原金桥双语中学事件,折射出当前教育领域的深层矛盾: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平衡学校发展需求与教育公平原则?答案或许在于重新定义“激励”的内涵。

  真正的教育激励,应是尊重个体差异的成长支持。例如,成都七中通过“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计划”,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科研实践机会;上海中学设立“学术探究奖学金”,鼓励学生开展跨学科研究。这些政策不依赖物质奖励,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对于民办学校而言,与其在“奖金数额”上内卷,不如在“教育质量”上突围。通过优化课程体系、提升师资水平、构建个性化培养方案,才能真正赢得家长和学生的认可。正如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所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不是制造‘考试机器’。”

  太原金桥双语中学的“50万清北奖”风波,最终以教育局的叫停告一段落。但这一事件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当教育被卷入“物质奖励”的漩涡,我们是否正在背离“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传统?当学校的竞争手段从“教学质量”异化为“奖金数额”,我们是否正在牺牲一代人的成长价值?教育不是一场“奖金争夺战”,而是一场关于人格塑造、能力提升、价值观引导的长期工程。唯有摒弃功利思维,回归“育人”本质,才能让每个孩子在不同的人生赛道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光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