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提级调查投8亿污水厂遭接管
【遵义提级调查投8亿污水厂遭接管】近日,贵州省遵义市委、市政府针对“重庆泰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8亿元建设的仁怀市茅台镇白酒污水处理厂遭强行接管”事件,宣布成立由市委政法委牵头的专项调查组,提级对相关情况进行全面调查。这场持续三年多的营商环境争议,随着中央级调查力量的介入,再次将地方政府契约精神、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等议题推向舆论风口。
2017年8月,重庆泰克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山西某国企,通过公开招标中标仁怀市赤水河流域白酒企业污水集中治理工程——二合安龙场白酒污水处理厂项目。根据合同约定,该项目总投资8.2亿元,其中仁怀市水投集团出资2000万元,重庆泰克占比86%投入超7亿元,采用PPP模式建设运营,特许经营期30年。
这座占地67亩的现代化污水处理厂,设计日处理能力1.5万吨,覆盖茅台镇15个村、1045家白酒企业。项目历经4年建设,于2021年1月试运行,2022年5月通过环保验收,成为贵州省规模最大的白酒废水处理设施。然而,验收合格仅一个月后,2022年6月10日上午9时,仁怀市工业和商务局(现工业能源和科学技术局)突然组织数十名工作人员闯入厂区,当众宣读《解除合同通知书》,要求全体员工两小时内撤离。
“他们开来大巴车,强制收走员工手机,将我们运送到市区。”参与当日事件的技术总工程师回忆,现场未出示任何司法文书,仅以“重大违约”为由强行接管。更蹊跷的是,接管方随即引入北京某环保公司运营项目,而重庆泰克至今未收到任何补偿。
面对突如其来的接管,重庆泰克随即启动法律维权。仁怀市工业局指控其存在“未在约定期限内完成建设、财务管理混乱、资不抵债”等5项违约情形,但法院审理暴露出关键程序瑕疵:管辖权争议:仁怀市法院初审时,重庆泰克以“涉及省级白酒产业声誉、案情复杂”为由申请移送遵义中院,获裁定支持。诉讼费“技术性撤诉”:遵义中院立案后,仁怀市工业局未在指定期限内预交案件受理费,案件最终按撤诉处理。核心证据缺失:法院审查发现,接管方始终未提供充分证据证明企业存在根本性违约,而合同明确约定“解除合同需给予90日补救期并足额补偿”。
“这相当于行政机关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民法典》及PPP项目相关法规,政府方单方解除合同需经司法确认或双方协商一致,强行接管明显违法。
事件背后,暴露出地方政府在重大项目监管中的多重困境:财政压力与契约精神的冲突:据重庆泰克披露,仁怀市拖欠污水处理费超3亿元,另借4030万元污水管网建设款未还。在白酒产业税收占财政收入超60%的仁怀市,或存在通过接管项目缓解财政压力的动机。
环保考核与程序正义的失衡:仁怀市工业局曾辩称“企业整改不力导致污水外溢”,但贵州省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数据显示,项目运营期间水质长期达标。这种“以结果倒推程序”的治理思维,折射出基层环保执法的粗放化倾向。
营商环境评价的“双标”风险:就在事件发酵前,仁怀市刚获评“贵州省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县”。但企业代表痛陈:“从2022年至今,我们连厂区大门都进不去,每次协商都被以‘领导出差’为由推脱。”这种“脸好看、事难办”的新衙门作风,比直接违约更具破坏性。
遵义市委政法委牵头的专项调查组,被视为破解地方保护主义的关键举措。根据通报,调查将重点核查:行政接管程序的合法性;污水处理费拖欠的真实原因;项目回购协商的阻滞环节;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等违纪行为。
“提级调查传递了两个信号:一是中央层面对营商环境的高度重视,二是通过异地管辖避免地方干扰。”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分析,此案处理结果将成为检验《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实施成效的标杆案例。
当调查组的灯光照亮茅台镇的夜空,这起事件留给社会的思考远未结束。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贵州省民间投资同比下降12.3%,其中生态环保项目投资锐减41%。企业用脚投票的背后,是对契约精神的深度焦虑。
重建信任需要刀刃向内的改革:既要严查接管事件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更要完善重大项目监管机制,建立政府违约赔偿基金,推行行政合同备案审查制度。正如遵义市通报所言:“每个投资客商的诉求都值得被尊重,每份合法合同都应受保护。”站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这起事件恰似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中的深层矛盾。当法治成为营商环境的基石,当契约精神取代短期政绩观,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从“投资驱动”向“制度驱动”的跨越。此刻,茅台镇的赤水河依旧奔流不息,它见证着中国市场化改革的波澜壮阔,也期待着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