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转卖没吃完安眠药一审被判贩毒
【女生转卖没吃完安眠药一审被判贩毒】2025年9月24日,一则“00后女生转卖没吃完安眠药一审被判贩毒”的案件迎来关键转折——浙江海盐县检察院作出《不起诉决定书》,撤回对涉事女生马琳琳(化名)的起诉。这起持续一年多的案件,从一审判决到二审发回重审,再到最终不起诉,不仅牵动着公众对法律边界的关注,更暴露出药品管理、患者权益保护等深层社会问题。
时间回到2024年1月,当时年仅22岁的马琳琳被确诊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狼疮性脑病。为治疗失眠,她在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先后开具了8盒思诺思(酒石酸唑吡坦片)。这种属于国家二类精神药品的处方药,通过抑制神经兴奋发挥助眠作用,但因其潜在的依赖性和滥用风险,被列入严格管控目录。同年6月,随着病情稳定,马琳琳逐渐停药,剩余的5盒思诺思成了“烫手山芋”。她通过小红书平台发布售药信息,试图将药品转手。然而,这场看似普通的“闲置处理”,却因一名特殊买家的出现彻底失控。
买家董某(1994年生,初中文化)在收到药品后,主动向浙江海盐县公安局西塘派出所举报,并带领民警取件。警方调查发现,董某在交易中曾暗示药品“有瘾”,而马琳琳因精神状态不佳未予重视。2024年10月,海盐县检察院以“贩卖、运输毒品罪”对马琳琳提起公诉,指控其通过快递向2人2次贩卖国家管制精神药品。
2024年12月,海盐县法院一审宣判:马琳琳犯贩卖、运输毒品罪,判处有期徒刑七个月,缓刑一年一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违法所得300元及扣押的3板思诺思(21颗)依法没收销毁。这一判决如同一颗重磅炸弹,瞬间引爆舆论——转卖自己吃剩的安眠药,竟成了“贩毒”?
马琳琳的辩护律师廖建勋在二审中强调:“她主观上没有贩毒故意,只是出于避免浪费的初衷处理闲置药品。”这一观点直指案件核心——法律如何界定“明知”与“故意”?根据《刑法》第三百四十七条,贩卖毒品罪的成立需满足“明知是毒品而故意实施贩卖行为”。然而,马琳琳作为普通患者,是否具备对精神药品法律属性的充分认知?北京大学医学伦理与法律学系副主任刘瑞爽指出:“使用处方药需经医生诊断,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个人擅自销售处方药违反管理规定,但认定‘贩毒’需证明行为人明知药品的管制属性。”
二审法院嘉兴中院显然关注到了这一争议。2025年7月25日,法院以“原判认定部分事实不清”为由撤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最终,海盐县检察院在补充侦查后认定“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足”,作出不起诉决定。马琳琳的遭遇并非孤例。2023年,广州一名女子因转售患癌父亲遗留的镇痛药被一审判贩毒罪,后经二审重审以证据不足撤诉;2024年,上海一名女子转卖剩余安眠药被判缓刑……类似案件频发,暴露出药品管理制度的深层矛盾:
根据《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未经许可擅自销售精神药品属违法行为。然而,现行制度未为患者提供合法的闲置药品处置渠道。这种“不知者无罪”的朴素认知,与法律的“严格责任”原则形成激烈冲突。尽管全国已建立890个药品回收点,但公众知晓率低、覆盖范围有限。许多患者因“找不到回收点”或“流程繁琐”选择自行处理。京东健康等企业推出的“过期药回收”服务虽提供便利,但仅针对过期药品,对未过期的高风险药物仍无解。
本案中,马琳琳通过小红书售药、董某跨省举报的情节,凸显了互联网时代药品交易的监管难题。社交平台的匿名性、跨地域性,使得交易行为更难追踪,而举报机制的滥用则进一步加剧了普通人的法律风险。
“处理闲置药品不能仅靠严惩,更需完善制度保障。”刘瑞爽建议,可从三方面入手:
1. 建立家庭闲置药品登记平台
依托国家医保局药品追溯系统,开发官方登记功能,允许患者上传药品信息(名称、批次、有效期等),在严格审核下通过平台合法流转。同时,利用大数据监测异常交易,防范精神药品流入非法渠道。
2. 强化药企回收责任
借鉴电子垃圾“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明确药企在药品回收处理中的责任。例如,要求企业按销量计提回收基金,用于建设回收网络或补贴患者返药成本。
3. 加强公众教育与法律普及
医疗机构在开具处方时,应明确告知患者药品的管制属性及法律风险;媒体可通过典型案例报道,提醒公众“闲置药≠可随意处置”。正如刘瑞爽所言:“哪怕是好心赠药,也可能踩中法律红线!”
这起案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不仅因其情节跌宕,更因它触动了每个人对“法律与常识”关系的思考。网友留言:“以前觉得毒品离自己很远,现在才知道,一粒药也可能让人万劫不复。”另一名网友则反思:“制度设计不能只考虑‘防坏人’,也要给普通人留条活路。”
从一审被判贩毒到最终不起诉,马琳琳的案件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法治社会在进步中的阵痛。它提醒我们:法律的权威不仅在于严惩,更在于通过制度设计引导公众行为;司法的公正不仅在于结果,更在于对个体命运的关怀。当我们在感叹“卖药成贩毒”的荒诞时,更应思考如何让法律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毕竟,法治的终极目标,是守护每一个普通人的合法权益——包括那些因疾病而脆弱、因无知而犯错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