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9月26日电 广深港高铁开通7年累计运送跨境旅客超1亿人次,日均开行列车从数十列增至200余列,客流增长2.5倍。通过“夕发朝至”动卧延伸和“公交化”灵活改签,今年跨境客流量已突破2000万,较去年提前39天,成为大湾区互联互通的核心动脉。高铁不仅重塑了湾区时空格局,更成为经济、文化融合的催化剂。
湾区“同城效应”升级 客流增长与运营效能倍增
广深港高铁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交通动脉,自2018年全线开通以来,已成为推动区域融合发展的“黄金纽带”。据中国铁路广州局集团有限公司9月25日最新数据,广深港高铁全线开通满7年,跨境旅客超1亿人次。今年累计运送跨境客流已达2287.2万人次,同比增长16.3%。
2018年9月23日,随著首列跨境列车驶离深圳北站,广深港高铁全线贯通,香港正式加入高铁“朋友圈”,14分钟即可到达内地第一站福田站,最快18分钟可到达深圳铁路枢纽深圳北站。此后,越来越多的旅客选择高铁跨境出行。
这组数据是缘于技术优化与服务升级带来的巨大变化。在运力调配上,通过加开列车、重联动车组及“夕发朝至”动卧(如香港至北京、上海线路),缓解高峰压力,在票务创新上,深圳北站“灵活行”改签服务,上半年服务5.1万人次,同比增长13%;在通关便利,西九龙站“一地两检”流程仅需10分钟,跨境通勤时间压缩至50分钟内。
高铁的速度优势、“一地两检”带来的高效通关体验,以及与全国高铁网络无缝衔接的通达能力,不仅重塑了区域交通格局,更深刻改变著大湾区居民的出行方式与生活选择。
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催生“双城生活”新常态
作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关键组成部分,广深港高铁彻底重塑了粤港澳三地的时空格局。香港西九龙站至深圳北站最快仅需18分钟的通勤速度,让“同城效应”从愿景变为现实。今年暑运期间,这条黄金线路交出亮眼答卷——跨境客流达612.4万人次,同比增长16.7%。
为满足不断增长的跨境旅客出行需求,广深港高铁日均开行的跨境列车数量从几十列增至200余列。“夕发朝至”动卧列车延长至香港西九龙站始发终到。同时,跨境高铁已实现“公交化”运行,跨境旅客出行更加灵活,最多可在一天内3次变更车次。截至8月21日,今年跨境旅客运输量已突破2000万人次,较去年提前39天。
数据背后,双向流动特征尤为显著:香港发往深圳地区的旅客占其内地总客流的48.7%,深圳地区发往香港的旅客占内地赴港总客流的49%。其中,“双城通勤族”占比达三成,跨境旅游、商务往来、家庭探亲三大需求构成客流主力,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成为湾区人南下北上往来新常态。
早饮港茶晚叹粤菜 文旅融合推动产业发展
创下历史新高并不意外,毕竟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深化已不是新鲜话题。高铁的便捷也带动了湾区产业融合发展。
高铁串联广州南站、深圳北站等枢纽,衔接京广、赣深等干线,促进要素流动与产业协作,尤其在文旅融合方面有突出表现,高铁推出的“高铁+旅游”产品(如迪士尼主题列车)及“旅游+演出”模式,成为本年度暑期最大亮点。
在高人流的处理上,铁路部门应对起来颇有章法,加开列车、重联动车组成为常规操作。据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官网披露,累计开行的跨境动车组列车已达4.19万列。高峰日安排185列列车穿梭往来,运力调配显得游刃有余。新增线路值得留意,香港西九龙至西安、武汉等城市的直达列车开通,周末还增开夜间动卧连接北京与上海。这种“夕发朝至”模式显然瞄准商务客群。
“高铁+旅游”的模式越来越成熟,迪士尼主题列车在夏秋之际开行,据人民网报道,累计发送旅客1.3万人次。联合旅行社推出的一站式产品包揽交通、住宿与景点,跨境接驳服务同步优化。更值得称道的是对文化活动的跟进,演唱会、体育赛事都成为开发新业态的契机。“旅游+演出”这样的组合拳,确实提升了出行体验。
黄金动脉的运输效能持续释放,客流量增长背后是大湾区经济活力的直观体现。据了解,规划中的广深第二高铁(深圳机场东至香港洪水桥)将新增通道,目标2035年开通,深港通勤时间缩短至15分钟。
广深港高铁通过高效运输网络与持续创新,不仅重塑了湾区时空格局,更成为经济、文化融合的催化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