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给桦加沙踩了“刹车”打了“转向”
【谁给桦加沙踩了“刹车”打了“转向”】从巅峰时期的17级“风王”到登陆广西北海时仅剩8级热带风暴,超强台风“桦加沙”在逼近华南沿海时上演了一场“急刹车”和“大转向”。这背后是陆地摩擦、能量枯竭和冷空气压制三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025年9月25日6时30分,台风“桦加沙”在广西北海市沿海再次登陆,此时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已降至8级(20米/秒)。而就在不到两天前,它还是被称为“全球风王”的超强台风,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曾达到17级(65.1米/秒)。“桦加沙”体型庞大,环流直径超过1000公里,但登陆前在广东近岸移动超过10小时,能量被大量消耗,加上北方弱冷空气南下压制,使其路径和强度发生显著变化。
“桦加沙”的减弱过程十分明显。9月24日17时,它以13级(40米/秒)的强度首次登陆广东阳江海陵岛。随后经过茂名、湛江重新入海,并于25日6时30分前后在广西北海市沿海再次登陆,此时已减弱为热带风暴级。尽管强度锐减,但“桦加沙”的影响不容小觑。在其庞大环流影响下,广东南部沿海市县及海面出现14至17级大风。江门上川岛国家气象站录得最大阵风65.1米/秒,打破了广东省国家级气象站尘封已久的最大阵风纪录。珠海沿海的测站也已录得16级的瞬时大风。这些数据表明,即使减弱后的“桦加沙”仍然具有强大的破坏力。
“桦加沙”为何在登陆前明显“刹车”和“转向”?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杨国杰分析,许多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这一结果。“桦加沙”体型庞大,维持其强度需要充足的能量支撑。但从24日早晨起,台风在广东近岸移动超过10小时,陆地摩擦作用大量消耗其能量。近海海水深度较浅,无法为台风提供足够的能量补充,导致其强度显著减弱。同时,大陆架热量供应减少,进一步削弱了台风强度。当“桦加沙”到达珠江口时,与副热带高压最为接近,同时叠加北方有弱冷空气南下,两者合力会将“桦加沙”向南压,使得其移动方向转为偏西。
台风路径预测是一场融合超级计算、卫星遥感与专家智慧的精密“追风”行动。预测台风路径的核心手段是数值天气预报模型。依托超级计算机,基于流体力学与热力学方程,模型可计算每个网格点上气压、温度、湿度、风速等要素随时间的变化,其核心目标在于捕捉那只无形的“风之手”——引导气流,尤其是副热带高压的形态变化。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副所长周芯玉表示:“我们利用无人机探空数据,同步应用在广东区域模式的同化试验中,改进了超过72小时的较长预报台风路径时效、降水的精细化预报效果”。此外,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气象预报向更精准、智能的方向发展。深圳市气象局依托盘古大模型,升级打造“智霁”预报系统,通过引入多种天气扰动因子,生成集合预报产品。
随着“桦加沙”的西移,强风雨影响区域正在转移。25日,南海北部、北部湾、广东沿海及西南部地区、珠江口区、广西沿海将有6-7级大风,阵风可达8-9级。降雨方面,广西中南部、云南东南部、贵州南部、广东西部和北部、海南岛东部等地部分地区将有大到暴雨,其中广西西南部、云南东南部等地部分地区有大暴雨。这对前期干旱的广西西部来说可能是“甘霖”,但气象专家提醒,需要防范降雨可能引发的城市暴雨积涝、山洪、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
随着“桦加沙”强度减弱和远离,多地调整了应急响应等级。25日08时,海口市将防汛防风Ⅲ级应急响应降为Ⅳ级应急响应。25日05时23分,海口市气象台变更台风黄色预警信号为台风蓝色预警信号。台风“桦加沙”对海口市影响逐渐减弱,但25日05时23分到14时,海口市沿海和陆地平均风力仍可达6级以上、阵风8-9级,并伴有强雷电。各地继续做好防范工作,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台风准备工作,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和高空等户外危险作业。
就在“桦加沙”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之际,新的台风已经生成。今年第20号台风“博罗依”已于24日夜间加强为强热带风暴级。25日早晨5点钟,其中心位于菲律宾马尼拉东偏南方向约990公里的西北太平洋洋面上,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1级(30米/秒)。预计,“博罗依”将以每小时20-25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穿过菲律宾中部后,于27日凌晨进入南海东部海域。这一动向意味着华南沿海地区可能在短时间内面临又一次台风考验,防灾准备工作不容松懈。
从太空卫星的俯瞰,到超级计算机的运算,再到预报员的精准研判,共同织就了一张日益精密的监测预警网络。尽管“天有不测风云”,但科技的进步正不断缩小预测误差,为防灾减灾争取更宝贵的窗口期。台风路径预测的进步,是数据、模型与人类智慧交织的成果。随着“博罗依”的逼近,这套系统将再次面临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