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辟谣雷暴雨引发哮喘致人死亡
【河南辟谣雷暴雨引发哮喘致人死亡】一条“雷暴雨致哮喘死亡”的短视频在网络疯传,许昌市卫健委紧急核查:全市医疗机构无相关病例。谣言背后,“雷暴哮喘”这一隐形健康威胁却值得所有人警惕。9月下旬,一条声称“河南许昌暴雨天气引发雷暴哮喘致人死亡”的视频在多个平台传播,引发公众担忧。9月24日,许昌市卫健委通过“清朗河南”公众号正式辟谣:近期许昌未发生雷暴哮喘致死事件。尽管谣言被澄清,但“雷暴哮喘”作为雷雨天气与花粉过敏结合引发的健康风险,却在山西、重庆等地真实发生过多起群体性案例。专家提醒,夏秋花粉高发期遇上雷暴天气,过敏人群需严加防范。
“河南许昌,暴雨天气过后引发雷暴哮喘、雷暴咳嗽致人死亡”——9月中下旬,某平台多个账号配发视频传播这一消息,迅速登上热搜。许昌市网信、卫健部门监测到该信息后,立即向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核实。9月24日,官方发布通报明确指出:近期许昌未发现雷暴天气引发哮喘死亡案例,网传信息不实。官方通报中并未对谣言来源作进一步说明,但强调“网络不是法外之地”,散布谣言需承担法律责任。这一回应及时遏制了谣言扩散,避免了不必要的恐慌。
尽管许昌事件为谣言,但“雷暴哮喘”确是一种真实存在的医学现象。它是指在雷暴天气过程中或之后突然出现的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或加重,多发生在花粉季,可导致区域性哮喘集体爆发。雷暴哮喘并非独立疾病,而是雷电气候与花粉过敏共同作用的结果。雷雨前,闷热天气使花粉颗粒随气流上升,吸水膨胀后爆裂成更细小颗粒,易被吸入下呼吸道,引起气道炎症,导致支气管痉挛。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陈玉解释,雷暴发生时,花粉或霉菌孢子被上升气流卷入云层,在雷电、湿度及雨水共同作用下碎裂成0.5-2.5微米的超细颗粒,这些微粒可迅速穿透上呼吸道,直达下气道,引发强烈变态反应和支气管痉挛。
与许昌谣言形成对比的是,今年全国多地确实发生过真实的雷暴哮喘事件:
9月8日,山西太原一场持续仅十几分钟的雷雨,导致山西白求恩医院急诊科几小时内接诊超过400名患者。患者症状普遍为剧烈咳嗽、呼吸困难、无法平卧,其中儿童、孕妇和中青年居多。
4月11日凌晨,重庆强雷暴天气伴随超6000次雷电活动,重医附一院4小时内接诊310名“雷暴哮喘”患者,重庆市中医院三小时救治120多名同类患者。
河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在石家庄雷暴天气后也出现人流骤增情况。这些真实案例表明,雷暴哮喘绝非危言耸听,而是可能发生在任何花粉高浓度地区的公共卫生挑战。
雷暴哮喘的高危人群包括:既往哮喘、过敏性鼻炎、花粉/霉菌过敏者;从未喘过但过敏原检测花粉阳性或有家族过敏史者;老人、儿童、孕妇等气道高反应性易感人群。令人警惕的是,超50%的雷暴哮喘患者此前从未确诊过哮喘——其中约26%实际可能是潜在哮喘患者。若在雷暴天气中出现喘息、胸闷、呼吸困难、说话断续、口唇发紫等症状,即使此前无哮喘病史,也需按“急性哮喘”紧急处理。
专家建议立即使用缓解药物:迅速吸入快速起效的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气雾剂);若用药后15-30分钟症状未缓解,或出现说话困难、嘴唇发紫等严重情况,必须立即就医。雷暴哮喘进展迅猛,拖延可能危及生命!
针对雷暴哮喘的预防,专家提出以下建议:
关注气象与花粉预警:在花粉高发季节,注意查看“花粉浓度预报”和“雷雨预警”,雷雨来临前尽量避免户外活动,紧闭门窗。
减少花粉接触:外出归来后立即更换外衣,用湿毛巾清洁皮肤和头发,洗脸、漱口,避免将花粉带入室内。
易感人群加强防范:过敏体质者和哮喘患者,在雷雨天气应避免外出,室内使用空气净化器,日常遵医嘱规范用药控制过敏及气道反应。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东院区呼吸与危重症二科主任吴秋歌特别提醒,雷暴结束后勿急于开窗,因为花粉碎片可能仍在空气中悬浮,建议等待1-2小时再通风。
许昌的谣言破了,但雷暴哮喘的警示是真实的。今年太原、重庆等地医院的急诊室挤满哮喘患者的场景,提醒我们这种天气病的威胁不容小觑。专家强调,夏末秋初是过敏高发期,蒿草等花粉浓度攀升,加上华北、黄淮等地后续仍多降雨,雷暴哮喘发生风险不容忽视。
谣言止于智者,但健康需要科学防护。面对极端天气增多的趋势,公众既要不传谣不信谣,也要掌握真正的防护知识——这才是许昌辟谣事件带给我们的双重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