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联合国成立80周年。9月22日至30日,第80届联合国大会高级别周在纽约召开,主题为“继往开来,再谱新篇”,旨在探讨新国际格局下的全球治理。会议期间,“转变治理范式”成为各国代表与国际组织的普遍共识,而推动这一转型的核心议题,聚焦于和平、发展、文明交流互鉴与和谐共生。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和平是国际合作的基础,是解决全球性挑战的前提。然而,当前国际形势却呈现出令人担忧的悖论:全球军费开支已连续第10年增长,与可持续发展目标形成尖锐冲突。联合国最新报告《我们需要的安全:为可持续与和平未来重塑军费支出》显示,2024年全球军费总额达2.7万亿美元,较2023年增长超9%,创下自20世纪40年代冷战以来的最大增幅。
9月22日在位于纽约的联合国总部拍摄的纪念联合国成立80周年高级别会议现场。(新华社)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关乎人类基本福祉的民生领域——如普及义务教育、消除儿童营养不良、强化基层医疗、推广清洁能源、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建设韧性基础设施等——长期面临资金短缺与政策缺位。国际社会亟需凝聚共识,调整资源分配逻辑,避免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在多重危机中进一步脱轨。
当今世界正站在历史性十字路口,多重挑战叠加,发展已成为各国必须优先应对的核心议题。然而,若缺乏强有力的多边合作机制,发展的根基将难以稳固。以人工智能为例,麦肯锡2022年数据显示,全球约33亿劳动者(占世界人口近一半)正因AI技术的迅猛发展而面临职业焦虑与安全感缺失,这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八——“体面工作与经济增长”——严重背离。
近年来,自然语言生成、计算机视觉等AI技术在企业与公共部门的应用呈爆发式增长:2018年平均每组织采用1.9种AI技术,到2022年已升至3.8种,增幅近一倍。面对这一趋势,本届联大期间,全球商业领袖普遍呼吁:必须加快建立AI等前沿科技领域的全球治理框架,推动成立多边协调机制,确保科技创新真正“以人为本、面向未来”。毕竟,如果科技发展丧失包容性与伦理约束,它可能成为被打开的潘多拉魔盒,引发难以预料的混乱与灾难。
价值引领是全球治理的核心理念。回望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之际,《联合国宪章》应运而生,不仅确立了战后国际秩序的基石,更以“和平、正义、人权、合作”等核心价值,为全球治理注入了持久的精神内核。它所倡导的积极理念,推动各国铭记历史、面向未来,奠定了国际社会对话、共建、共享的基础。
如今,世界再次站在历史十字路口,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冲突加剧,发展鸿沟扩大。面对这一变局,中国于2023年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2024年,在第78届联合国大会上,由中国与80多个国家共同发起,“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的决议获一致通过,标志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同。
面对全球治理体系的深刻变革,中国近年来相继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和全球治理倡议,构成“中国方案”的四梁八柱,为动荡变革中的世界提供稳定锚点与合作路径。
其中,全球治理倡议旨在推动各国携手行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这一倡议与全球发展倡议聚焦增长动能、全球安全倡议破解冲突根源、全球文明倡议促进价值共鸣,共同构成中国对“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全球治理体系、如何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系统回答。
本届联大通过的多项决议与文件表明,当前全球治理的四大核心支柱已日益清晰:和平与安全、人道主义、可持续发展、人权体系建设。无论在全球层面还是区域维度,夯实这些支柱,都离不开强化国际组织作用、坚持多边主义、深化国际合作。唯有增进理解、凝聚文化共识、塑造面向未来的文明态度,才能为世界发展注入稳定的文化力量。
全球治理并非新概念。早在1992年,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日致辞中即宣告:“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同年,联合国支持成立“全球治理委员会”,首次系统提出“全球治理”理念。1995年,在联合国成立50周年之际,该委员会发布里程碑报告《我们的全球邻里关系》,以全球安全、经济互联、联合国改革与全球法治为框架,明确提出全球治理应遵循的核心价值观:公平、正义、平等、包容、自由、非暴力。
这些理念曾帮助世界各国树立“全球视野”,人们逐渐意识到:世界的问题会波及本国,本国的问题也会影响世界。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尊重“各美其美”的文明多样性,更要迈向“美美与共”的文明共生新阶段。
当前,全球化虽遭遇曲折,紧张、冲突、不确定性成为高频词,但危机中也孕育著变革的契机。正如中国古语所言:“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唯有以更开放的胸襟、更包容的智慧、更坚定的多边信念,方能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继往开来,再谱新篇”。
(本文作者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 刘琛)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上一篇:香港主要道路抢修后大致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