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积水街道成河 居民称水深达一米
【珠海积水街道成河 居民称水深达一米】9月24日,受台风“桦加沙”影响,广东珠海遭遇强降雨,多条道路被淹,居民称水深一米。据网友发布视频显示,白藤头水产批发市场附近,市场周边道路出现严重积水。有商户表示,被淹区域的水位大概有一米高。但由于市场目前已停业,具体损失暂时无法统计清楚。据网友发布视频显示,斗门区井岸镇全球通休闲广场也出现积水。广场上只有绿化部分露出水面。据网友表示,水位预计超过1.1米。广场周围商户称,从上午十点左右就出现积水的情况,水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高,目前监控已看不到。斗门区井岸镇斗门礼堂附近道路也被淹没,道路上商铺基本都处于关门状态。据现场视频显示,水位已经淹没到车轮处。受超强台风“桦加沙”外围环流与天文大潮叠加影响,珠海遭遇特大暴雨,多地出现严重内涝,部分街道积水深度达1米,海水倒灌与城市排水系统瘫痪的双重危机,让这座滨海城市陷入“暴雨围城”的困境。
24日8时,珠海市气象台发布暴雨红色预警,香洲区、斗门区、高新区等地3小时降雨量突破120毫米。在香洲区明珠路,积水迅速漫过路缘石,冲进沿街商铺。一家便利店老板陈先生回忆:“早上7点开门时还只是脚踝深,不到半小时就涨到腰部,货架上的饮料全被冲走,损失近万元。”
更危急的是人员被困。上午9时,前山街道星桥街旧村因地势低洼,积水最深处达1.2米,多名老人和残障人士被困家中。珠海消防接到报警后,携带冲锋舟涉水救援,发现部分房屋铁门被洪水冲变形,救援人员只能破窗而入。“有一位独居老人瘫痪在床,我们用担架抬着他走了300米,水深到胸口,每一步都像在和洪水拔河。”参与救援的消防员张伟说。截至当日12时,消防部门共处置抗洪抢险警情23宗,营救、疏散被困群众156人。
在斗门区白蕉镇,海水倒灌导致新环村积水超1米,村民王阿姨站在屋顶挥舞红布求救:“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剩下我们这些老人根本出不去!”镇政府紧急调派3艘橡皮艇,挨家挨户转移村民,至下午3时,全村287名居民全部安全撤离。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在南屏镇经营汽修厂的赵师傅指着被淹的设备摇头。2018年8月29日,同一场暴雨让他的厂房进水1.5米,损失超30万元;2021年6月1日,上冲村积水再次淹没车间;而今日,历史重演。“排水口被树叶、塑料袋堵死,水根本排不出去。”赵师傅边说边用铁钩清理路边排水井盖上的杂物。
珠海市水务局数据显示,全市现有排水管网总长3800公里,但部分老城区管网设计标准仅为“1年一遇”暴雨(24小时降雨量35毫米),而此次3小时降雨量达120毫米,远超系统承载能力。更棘手的是,近年来城市开发导致地面硬化率上升,雨水下渗减少,叠加台风引发的海水倒灌,形成“内涝+外潮”的双重夹击。
“2017年‘天鸽’台风后,我们投入23亿元改造排水系统,但这次暴雨仍暴露出三个短板。”珠海市三防办主任陈志强坦言:一是部分区域管网老化,二是排水泵站功率不足,三是地势低洼区缺乏强排设备。例如,前山立交下穿隧道因泵站故障,积水深度达1.8米,导致交通瘫痪超6小时。
“您的车停在低洼区,请尽快挪车!”24日清晨6时,香洲区翠香街道业主冯女士冒雨在小区内奔走,挨个拨打车主电话。去年她的车因暴雨被淹,维修费花去4万多元,从此养成“暴雨天喊人挪车”的习惯。“今天打了37个电话,有12位车主及时把车开走了。”冯女士擦着脸上的雨水笑道。
在吉大街道,一家咖啡店老板林先生将店铺改为临时避难所,为被困路人提供热水和充电服务。“2018年台风时,是陌生人帮我把冰箱抬到二楼,现在该我回报社会了。”他说。截至当日傍晚,全市共有427家商铺自发开放为“爱心驿站”,提供避雨、充电、简餐等服务。
“暴雨不是偶然,而是气候变化的警示。”中山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王宁指出,西北太平洋台风强度近50年增强15%,而珠海作为沿海城市,必须从“被动抗洪”转向“主动适应”。他建议:一是提升排水标准至“5年一遇”甚至“10年一遇”;二是在低洼区建设可升降式防洪墙;三是利用海绵城市技术增加雨水渗透;四是完善极端天气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
珠海市市长黄志豪在24日晚的防汛会议上强调:“我们要把每一次暴雨当作检验城市韧性的考试,既要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更要强化‘人民至上’的理念。”据悉,珠海计划未来三年投入50亿元实施“排水系统升级工程”,并在全市推广“社区应急响应队”模式,确保暴雨来临时“15分钟内有人救援、1小时内基本恢复通行”。
然而,比积水更深的,是城市治理者对未来的思考:如何让排水管网跟上气候变化的步伐?如何让低洼区居民不再“年年被淹”?如何让每一次预警都能转化为生命的保障?
这场暴雨,既是一场灾难,也是一面镜子。它照见了城市基础设施的脆弱,也映照出人性中最温暖的光芒——消防员的逆行、业主的互助、商家的善意……这些瞬间告诉我们:在自然灾害面前,人类或许渺小,但团结与担当,能让我们在风雨中站得更稳。
珠海的“看海”模式,不该成为年年上演的剧本。唯有以更科学的规划、更坚实的防线、更温暖的治理,才能让这座滨海城市在暴雨中依然从容,让每一个居民在危难时感受到“家”的安全。毕竟,城市的韧性,不仅体现在钢筋水泥的坚固,更体现在对每一个生命的尊重与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