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海出现17级阵风
【广东珠海出现17级阵风】9月24日,广东珠海万山区万山岛气象监测站记录到17级以上阵风,风速达63.8米/秒,这一数据刷新了华南沿海地区风力纪录。与此同时,珠海香洲区庙湾主站也监测到17级阵风,风速59.1米/秒,相当于高速列车全速行驶的冲击力。在超强台风“桦加沙”的肆虐下,珠江口西岸的珠海成为全国风暴中心,狂风裹挟着巨浪冲击堤岸,海水倒灌导致部分城区积水超1米,城市防灾体系面临极端考验。根据中国气象局标准,17级台风最大持续风速可达56.1-61.2米/秒,风压高达230公斤/平方米。在珠海情侣路,狂风掀翻汽车、撕裂广告牌的场景触目惊心,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在强压下发出阵阵脆响。横琴湾酒店附近海域,巨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震耳欲聋,警车闪烁的警灯在能见度不足50米的雨幕中若隐若现。2017年台风“天鸽”曾让珠海遭遇3米高的海水倒灌,而此次“桦加沙”带来的风暴潮预警显示,沿岸水位可能再次突破历史极值。气象部门监测显示,珠海近岸海域出现8米狂浪,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导致唐家半岛、格力海岸等近岸住宅区发生海水倒灌,部分地下车库被淹。面对“桦加沙”的威胁,广东省于9月23日10时启动防风Ⅰ级应急响应,这是继“山竹”之后首次启动最高级别防御措施。截至24日10时35分,全省发布104个台风预警(34个红色)、52个暴雨预警(4个红色),珠江口沿岸首次拉响风暴潮红色预警。
珠海市政府在23日晚紧急发布“五停”通告:全市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日月贝广场等往日熙熙攘攘的公共场所空无一人,只有巡逻的警车和抢险车辆在雨中穿梭。香洲区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提前研判,要求情侣路沿线10楼以上高层住宅住户、部分老旧小区居民于23日18时前全部撤离,或转移至避难场所。这一举措在国内尚属先例。
“我们连夜转移了3.2万名沿海低洼地区居民。”珠海市三防指挥部负责人表示,全市已开放827个应急避难所,储备了足够50万人使用3天的饮用水和食品。在香洲区某社区,居民李女士展示了她的“防台物资包”:手电筒、充电宝、压缩饼干、急救药品,还有用胶带贴成“米”字形的玻璃窗。“2017年‘天鸽’来的时候,我家窗户被吹碎,这次一定要做好防护。”她说。
在这场与台风的赛跑中,科技力量成为守护生命的关键。中央气象台提前48小时锁定“桦加沙”路径,路径预报偏差控制在50公里以内;深圳人工智能系统在风速达10级时自动触发地铁停运指令;珠海自2017年后建设的风暴潮防御工程,成功抵御了2022年“暹芭”台风的考验,为此次防御提供了坚实基础。
“现在我们能通过卫星、超级计算机和AI模型,实现台风路径、强度、风雨影响的精准预测。”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钱传海介绍。在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指挥大厅,巨型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台风动态、雨量分布和人员转移情况,决策者们根据数据模型动态调整防御策略。
数字工具的普及也让公众防灾意识显著提升。通过“粤省事”小程序,居民可一键查询附近避难所;关注“广东应急管理”公众号,能实时接收预警信息;甚至有网友开发出“台风模拟器”,用游戏化的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台风危害。
当广东严阵以待时,“桦加沙”已先在台湾省造成惨重伤亡。截至24日上午,台风已导致17人死亡、34人受伤、124人失联。在台南市,72岁的独居老人林阿婆被发现在家中溺亡,邻居哽咽着说:“洪水来得太快,她根本来不及逃生。”国台办发言人表示:“我们对遇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愿协助台湾方面做好救援和善后工作。”
这场灾难再次敲响警钟: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与公众的防灾意识同样重要。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过去5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平均强度增加了12%-15%,登陆时风速超过17级的台风比例显著上升。
“每一次台风都是对城市治理的考验。”广东省气象局局长庄旭东说,“我们需要从单一防灾转向综合减灾,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城市规划,建设更具韧性的基础设施。”在珠海,新建建筑要求玻璃幕墙厚度不低于19毫米,底层设置可升降式防水闸门;企业每年需进行2次应急演练,社区建立“15分钟应急响应圈”。这些措施源于对203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强度将增加10%-15%的预判。
当“桦加沙”的狂风掠过珠江口,珠海的17级阵风终将平息,但人类与自然的博弈永不停歇。从政府紧急转移百万群众,到消防员逆风而行抢险救援;从科技工作者日夜监测台风动态,到普通市民用胶带加固窗户——这场战斗中,每个人都是守护家园的英雄。面对越来越极端的天气,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坚固的堤坝、更精准的预报,更需要心中那根永远绷紧的“安全弦”。因为,守护生命的从来不是钢筋水泥,而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是对每一个生命的珍视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