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9月24日电(记者 张明臻)超级台风“桦加沙”袭港,香港接连发出八号及十号风球。高楼大厦在台风中摇晃,而看似脆弱的竹棚却牢牢抓住建筑外墙,在十二级风圈中屹立不倒,体现传统智慧与现代韧性的完美交融。
在香港,竹棚几乎随处可见,从十数层高、结构复杂的大厦外墙维修,到只有十数枝竹子架起的小型工程。它已成为香港城市景观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这座城市文化认同的象征。
这些用竹子和尼龙扎带编织而成的网状结构,包裹著正在维修或施工的建筑,在风暴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竹棚的韧性来自其独特的结构设计。有资深棚架师傅解释,竹材本身具有弹性,而棚架的网格结构能够有效分散风力。这种结构使得竹棚在强风中能够随风轻微摆动,吸收和分散能量,而非与风力直接对抗。
与之相比,刚性金属结构反而更容易在持续强风下出现疲劳断裂。
有曾亲历“温黛”的搭棚老师傅回忆,当年台风过后,许多现代结构严重受损,而大部分竹棚只是塌一角或半边,少见全幅塌下,也不会散成竹条。
竹棚在飓风中的卓越表现并非偶然。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曾将香港的竹棚列为最令人赞赏的事物之一,并称搭棚工人为“竹棚上的魔术师”。这些工人经过严格培训,掌握著古老而精湛的技术。
据了解,搭棚师傅使用的竹子主要从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进口,有粗毛竹和较细的篙竹两种类型。粗的毛竹用于承重,较细的篙竹则用于固定和水平支撑。
竹棚的搭建是一门精湛的艺术。搭棚师傅主要靠直觉和经验工作,他们用目测估量竹竿的距离和大小,然后根据脑海中的图样搭建高耸的棚架。这种技艺需要至少三年的训练和实践才能掌握。
棚架结构有著丰富的术语体系,“运身桥”是竹棚工人的工作台;“畅”是加固在竹棚外的斜杆,防止竹棚结构左右移动;“拉猛”则是防止棚架倒塌的连墙器。这些设计无一不体现著工匠们对结构力学的深刻理解。
竹棚的实用性超越了单纯的建筑脚手架功能。它还被用於戏棚、游泳棚,甚至是艺术作品。2017年,搭棚工艺更被列入香港非物质文化遗产。
据了解,戏棚竹子一般不会使用超过三次,因为每次建棚时都会将竹子切割成不同长短,加上日晒雨淋的影响,三次是比较安全的做法。这种对材料寿命的精准掌握,体现了工匠们对自然材料的深刻理解。
有不少现代设计师重新重视起这一传统工艺,认为竹子是生长最快速、最环保的建筑材料,需要重新审视如何在设计及建造上利用这些自然建筑材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