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沙特阿拉伯和巴基斯坦签署了一项军事同盟条约,在未来,两国如果遭受到一方的武力进攻,那么另一方也会将其视为对自己的侵犯,有权利且必须采取足够的手段,并且协助盟友进行防御。
很多人将此视为中东格局重大的改变,这有些可能言过其实了,毕竟沙特和巴基斯坦的军事合作由来已久,并且两国的军事合作深度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早就已经事实上是同盟关系的存在了。
在上个世纪50年代,沙特开始建设自己武装力量现代化的时候,第一个找到的盟友就是巴基斯坦。因为两国都曾经跟既往的大英帝国有著深度的渊源,沙特阿拉伯的现代化武装力量基本上是在英国的帮助下建立的,而巴基斯坦军队则是曾经作为英属印度军队的一部分,两次为英帝国的世界大战出力。
所以两国在部队体制,人员训练模式等等方面,也基本上都是按照英国的模式,具有高度的相通性。
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教派,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同属逊尼派伊斯兰国家,价值观认同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教派上一致的因素,让双方的人员在生活习俗上比较容易协调融合,再结合了巴基斯坦的西部邻居、沙特的北部邻居正是什叶派穆斯林为主的伊朗,双方在地缘战略上也有确实合作互补的需求,让合作的成本和门槛降至最低。
于是,从最初巴基斯坦向沙特空军派出大批的军事培训人员开始,以及后来中东战争和海湾战争等等局势变化,两国的军事合作是在不断的升级,以至于即便是现在,巴基斯坦陆军也常年有上万人驻扎在沙特。根据国内媒体的公开报道,驻沙特的巴基斯坦军队大约是有两个装甲步兵旅的建制,另外,包括了各军兵种和部门进行培训的所有人员。
另外,沙特陆海军中,也同样存在大量的巴基斯坦籍士兵,乃至士官和部分下级军官,至于他们的身份问题,目前未见明确的公开报道。但是有一点是很明确的,沙特空军中大量的飞行员也是巴基斯坦人,他们是基于两国既往的种种合作协定,以巴基斯坦现役军人的身份被派驻的,他们跟自己的沙特同事一样,直接参与了沙特空军历次的一线作战行动。
除了人员上的交流之外,巴基斯坦在国防建设方面也得到了沙特大力的财政支持。比如,自独立以来巴基斯坦始终受困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国家财政常年处于入不敷出的窘境,另一边,又要面对来自东方的印度这个体量数倍于巴基斯坦的国家的军事压力。巴基斯坦被迫大力发展的军事工业,即便是可以以低廉优惠的价格从外部获得种种技术装备层面的支持,但是最基本必要的投资仍然是面对很大困难。
而沙特阿拉伯因为拥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国家财政一直处于高度富裕状态,那么,向巴基斯坦军事工业进行投资,这就是一个很正常的选择了。巴基斯坦也确实从中受益颇丰,从建立最基本的武器弹药工业到先进的喷气式战斗机生产线,这些进展无一不包含沙特的投资之功。
从以上的双方这些既往合作历史来看,如果不能用“军事同盟”来概括这种模式,那也确实很难找到其他更合适的词汇了。
所以这一次双方签署的军事同盟条约,其实不过是把既往的种种合作进行了一个整体的归纳和总结,并且用条约的形式正式公开和固定化而已。
唯一不同于双方既往合作的重点在于,巴基斯坦明确的宣布向沙特提供“核保护伞”。这一条也让双方公开和固定化军事同盟的针对对象更显而易见了。
毕竟,能对沙特进行核威胁的国家,在这个地球上是屈指可数的。几个核大国,是不会有兴趣去做这个事,曾经的其他阿拉伯国家尝试进行核开发进程,在经过“阿拉伯之春”后,也已经全部归零。拥有核潜力并且存在可能对沙特进行核威胁的动机的国家一共就剩下两个……
那么,沙特和巴基斯坦双方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节点上愿意表明他们的军事同盟具有鲜明的特定对象呢?
那必然是过去能够让沙特阿拉伯获得安全感的机制,现在变得似乎不那么可靠了。
比如,也正是近期发生的另外一个有趣的事件。以色列在短短的24小时之内空袭了五个阿拉伯国家,他的行为不但没有受到阻止和谴责,反而耐人寻味的得到了奇妙的帮助。
在空袭卡塔尔的过程中,以军的作战飞机已经超过了自己正常起飞的最大航程,他们完成空袭之后,是如何返回以色列本土基地的?
答案是,驻卡塔尔首都郊外的乌代德空军基地的美军出手了。
尽管美国官方表态,他们在最后一分钟才知道以色列的行动已经来不及阻止,并且尽快的通知了卡塔尔,可是,他们却在以军空袭完毕几分钟之内就让乌代德空军基地出发的加油机赶到指定位置,为以军机群进行加油……
这个事件也许让阿拉伯国家对他们既往的安全保障机制有个新的理解。
近期,以色列在加沙地带的所作所为,充分的表明了“大以色列”并不是以色列民间某些势力的单纯臆想,而是时不时的会逐步的上升为以色列的国家意志。而以色列在使用武力去贯彻这种意志的时候是完全不分青红皂白,无视任何国际法规范的。并且他们的行为不管怎么样,残忍嚣张,都是可以得到足够庇护而不被追究的。
阿拉伯国家邀请来的伊斯兰国家以外的外部军事力量,在这个问题上不单无所作为,反而还可能助纣为虐,他们自己掏出了大把金钱买来了,让自己不得不忍受的痛苦。
当然了,如果想一下子将既有的安全机制全部抛弃,把目前在中东地区存在的外部军事力量扫地出门,这也不是一个理性的选项。毕竟这些外部军事力量虽然名义上是维护东道主阿拉伯国家安全,但在现实中,他们是为了自己控制中东,确保全球霸权而存在的。
想把他们扫地出门,那就要直接挑战这个地球上最强势的霸权,这也是阿拉伯国家不但没有实力支撑,更没有胆量去尝试的选择。
那么,明确一个军事同盟,尤其是能够有核保护伞的军事同盟,逐步强化自身的安全建设新方案,冻结既有安全模式,在未来相机将其削弱,逐步降低其负面影响,显然是更合理也更现实的选择。
所以毫不奇怪,沙特和巴基斯坦的这个军事同盟一经正式化公开,其他若干海湾地区的阿拉伯国家也对此表示了强大的兴趣,在未来也确实有参与其中的可能。
所以说,尽管这个军事同盟的正式公开化只是具有象征意义,但也确实是一个风向标,他确实意味著阿拉伯国家,失去了对既往中东地区事务仲裁者的信任,已经在谋求新的解决之道了。
令人觉得滑稽的是,可能感受到了自己是这个军事同盟针对的目标之一,以色列的态度展现出愤怒,这不是不可令人理解,但是以色列竟然将愤怒的目标针对了中国。
他们坚持认为,是中国在背后一手推动了这个军事同盟,试图用这种方式作为自己未来扩大在中东的影响的手段,乃至将现有的外部军事力量逐步挤出中东……
不反省自己的胡作非为导致了严重后果,这本身可悲也可笑。但是如果在恐惧的歇斯底里支配之下,对从来贯彻和平合作发展路线的中国,有了不应该的想法乃至举动,那么将来很可能会产生更加严重的后果!
毕竟,凭著中国今天的国家综合实力,反制任何对中国利益的侵犯都是现实可行的,而采取的措施却是冒犯者恐怕难以承受的……
(本文作者为国际政治学者、时事评论员,本网获独家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