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来袭巨浪排山倒海 香港楼房晃动
【台风来袭巨浪排山倒海 香港楼房晃动】2025年9月24日凌晨3时,香港天文台紧急拉响十号飓风信号——这是继7月台风“韦帕”后,香港年内第二次悬挂最高级别风球。超强台风“桦加沙”携17级阵风直扑珠江口,维多利亚港巨浪高达8米,尖沙咀海滨长廊护栏被冲垮,九龙半岛多栋高层建筑出现明显晃动。这场被气象专家称为“近十年最强台风”的灾害,不仅撕开了城市防灾体系的考验,更在狂风暴雨中淬炼出香港人刻在骨子里的韧性。
“桦加沙”的威力远超预期。23日晚11时,台风中心位于香港东南偏东约150公里海域,其庞大的环流已笼罩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天文台监测显示,大澳渔村录得每小时156公里的持续风速,长洲气象站测得最大阵风达198公里/小时,刷新2018年台风“山竹”创下的纪录。
凌晨1时,维多利亚港掀起滔天巨浪。香港海事处监控画面显示,一艘停泊在尖沙咀码头的趸船被巨浪抛起,重重砸向防波堤,船体瞬间断裂;中环国际金融中心外墙的LED屏幕被狂风吹落,玻璃碎片如雨点般砸向地面。深水埗茶餐厅老板陈伯凌晨4点熬煮姜茶时,透过窗户看到尖沙咀钟楼方向的浪头:“黑夜里白花花的浪墙有三四层楼高,像海啸一样扑过来,海滨长廊的灯柱‘咔嚓咔嚓’全断了。”
台风眼的狂暴在陆地上演。家住红磡的市民李女士用手机记录下惊险一幕:“凌晨2点,整栋楼开始左右摇晃,窗户发出刺耳的金属扭曲声,我抱着5岁的女儿躲在卫生间,心里默念‘一定要撑住’。”同一时间,港岛太古城的住户张先生发现,家中鱼缸的水剧烈晃动,鱼群因缺氧纷纷跃出水面:“摇晃幅度太大,我扶着墙才能站稳,衣柜里的衣服全甩到了地上。”
建筑署的初步调查显示,全港12%的旧式商厦未达到最新抗风标准。台风中,铜锣湾一栋老旧写字楼的玻璃幕墙被吹落,碎片砸中3辆停在路边的汽车。所幸,香港2018年后新建的建筑均按抗15级台风标准设计,国际金融中心、环球贸易广场等超高层建筑经受住了考验。
面对灾难,香港特区政府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民政事务总署23日晚8时前开放47个临时庇护中心,截至24日清晨6时,已有1273名市民入住。运输署紧急调度20辆双层巴士,将滞留机场的旅客转运至安全区域;消防处出动300名“飞虎队”成员,利用绳索技术营救被困天台的工人——在九龙城一栋在建大厦,12名工人因脚手架坍塌被困28层天台,救援人员顶着16级阵风,用吊篮将他们逐一吊运至地面。
医院管理局启动重大灾害应变机制,将玛丽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等12家机构列为“台风创伤中心”,200张备用病床全部启用。截至24日中午12时,全港共接收37名因台风受伤的市民,多为被坠落物砸伤或摔倒骨折。
这场台风防御战中,香港的科技实力令人瞩目。天文台引入的“台风眼墙置换预测模型”,提前48小时锁定“桦加沙”的异常增强路径;渠务署的“智慧排水系统”实时监测全港1.2万个雨水井,自动调节泵站排水量,避免2018年“山竹”期间多区水浸的悲剧重演;港铁公司启用的“轨道异物检测机器人”,在台风登陆前完成全线巡查,发现并处理17处潜在隐患。
机场管理局的“AI航班调度系统”动态调整航班起降,尽管国泰航空取消532个航班,但仍在24日下午3时恢复部分短途航线。下午2时,地铁网络全面恢复运营;3时,便利店、茶餐厅陆续开门营业;5时,尖沙咀码头重现游客身影——这座城市用不到24小时的时间,书写了一部关于效率与勇气的防灾史诗。
灾难面前,香港市民的互助精神令人动容。深水埗的茶餐厅老板陈伯凌晨4点便开始熬煮姜茶,用保温桶装好后分发给避难所的老人:“台风天冷,喝口热乎的暖身子。”在旺角,一群外卖骑手自发组成“应急车队”,用防水箱为被困市民运送药品和婴儿用品。渠务工人冒雨清理排水渠,电力公司抢修断裂的电缆,建筑工人加固受损的脚手架——截至24日晚8时,全港98%的停电区域已恢复供电。
当夜幕降临,维多利亚港的灯光渐次亮起,这场台风也暴露出城市防灾体系的短板。环境局承诺,将在未来三年投入50亿港元,升级排水系统、加固沿海堤坝,并推广家庭应急物资储备计划。特首李家超在记者会上感慨:“台风可以摧毁建筑,但摧毁不了香港人的团结。每一次灾难都是对城市韧性的考验,而我们总能用行动证明——狮子山下,没有过不去的风雨。”
站在24日晚的尖沙咀海滨,望着被台风撕碎又迅速修复的城市,笔者想起2018年“山竹”过后,香港人在废墟中清理街道的场景。七年过去,这里的防灾科技更先进,应急响应更高效,但最动人的始终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互助精神——茶餐厅的姜茶、骑手的防水箱、工人的安全绳,这些微小却炽热的细节,构成了抵御灾难最坚固的城墙。
当最后一班渡轮鸣笛离港,当避难所的市民带着物资返回家园,我们知道,这座城市已经准备好迎接下一个黎明。因为在这里,狂风暴雨永远吹不散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打不垮的是刻在骨子里的拼搏精神。这,就是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