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冲破酒店玻璃门 有人被冲走
【海水冲破酒店玻璃门 有人被冲走】9月24日,香港尖沙咀某海滨酒店遭遇台风“桦加沙”正面冲击,巨浪裹挟着海水冲破酒店观景餐厅的钢化玻璃门,汹涌的浪涛瞬间灌入大堂。现场监控显示,海水冲击力将两名正在撤离的住客卷入浪中,其中一人被冲至酒店旋转门处卡住,另一人则被卷向街道。这惊险一幕经目击者拍摄上传后,迅速登上热搜。“就像电影里的海啸场景!”目击者回忆道。事发时,他正在酒店客房内拍摄台风,突然听到楼下传来玻璃碎裂的巨响。通过窗户望去,只见2米高的浪头正不断撞击酒店临海立面,原本坚固的防风玻璃在持续冲击下出现裂纹,最终整块崩裂。香港消防处接报后,3分钟内调派3辆消防车、2艘冲锋舟及15名蛙人赶赴现场。救援视频显示,被困在旋转门处的男子下半身已被海水淹没,消防员用液压扩张器破拆门框,同时用救生绳将其固定。与此同时,另一组蛙人潜入浑浊的海水中,成功将被卷向街道的住客拖回岸边。
“最危险的是二次冲击。”参与救援的消防队长表示,台风引发的潮汐变化导致海水反复倒灌,救援人员必须在浪头间隙争分夺秒。此次事件暴露出沿海建筑防风设计的潜在风险。香港屋宇署数据显示,全市现有127栋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结构,其中34栋位于风暴潮高发区。虽然2018年“山竹”台风后,香港已修订《建筑物条例》,要求新建临海建筑必须通过风洞实验和海啸模拟测试,但此次受冲击的酒店建成于2010年,当时标准尚未涵盖极端天气应对。
“玻璃幕墙的抗冲击能力存在临界点。”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指出,当风速超过180公里/小时,海水携带的砂石会像子弹一样击穿玻璃。他建议对老旧建筑加装防浪板,并在底层设置可升降式防水闸门。
面对超强台风,香港已形成一套成熟的应急机制。民政事务总署开放49个临时庇护中心,可容纳2.3万人;运输署提前24小时停运跨海隧道;电力公司对低洼地区电箱进行防水封装。然而,此次事件表明,在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防御体系仍需持续升级。
时间回溯至2018年9月16日,深圳大梅沙京基喜来登酒店曾遭遇类似险情。当时台风“山竹”引发海水倒灌,冲垮酒店观景餐厅的玻璃幕墙,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对比两次事件,可见两地防御措施的演进:预警系统:2018年深圳台风预警提前18小时发布,2025年香港“桦加沙”预警时间延长至36小时,为人员转移争取更多时间。
建筑标准:深圳自2019年起要求临海建筑玻璃幕墙厚度不低于19毫米,香港目前标准为15毫米,但正在讨论修订。公众教育:香港天文台推出“台风VR体验馆”,让市民直观感受不同等级台风的破坏力;深圳则通过社区网格员进行入户宣传。
“防御台风不是某一座城市的战斗。”广东省应急管理厅负责人表示,粤港澳大湾区已建立联合防御机制,共享气象数据、救援资源和应急预案。此次事件后,三地专家将召开研讨会,探讨提升沿海建筑抗灾能力的技术标准。
在灾难面前,普通人的善举温暖了整座城市。尖沙咀便利店老板林太太将店内所有雨衣免费发放给路人;的士司机陈师傅连续12小时免费接送医护人员;更有数十名市民自发组成“人链”,协助消防员固定冲锋舟。
“这就是香港精神。”在庇护中心做志愿者的退休教师周女士说。她所在的中心容纳了300多名避难者,大家自发分享食物、照顾老人,甚至组织儿童绘画活动缓解焦虑。这种守望相助的力量,正是抵御灾害最坚固的防线。
“人类不能阻止台风,但可以让自己更强大。”中国气象局研究员的这句话,道出了应对灾害的关键。从加固一扇玻璃门到重建整个防御体系,从个体自救到社会互助,每一次考验都在推动文明进步。被冲破的玻璃门终将修复,但城市对安全的追求永无止境。
当夜幕降临,霓虹灯在风雨中闪烁,这座经历过无数风雨的城市,正以更从容的姿态迎接下一个挑战。台风终会过去,而人类与自然博弈的征程永不停歇。从香港到深圳,从政府到市民,每个人都是这场持久战中的战士。或许正如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我们无法预知下一场风暴何时来临,但可以确定的是,当它到来时,我们已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这,就是应对灾害最好的答案。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到2030年,全球超强台风发生频率将增加40%。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城市治理者需要重新思考发展模式:生态防御:香港计划在维多利亚港周边重建红树林湿地,利用自然屏障消解风暴潮能量。智慧预警:深圳正在测试“台风数字孪生系统”,可实时模拟台风路径对城市的影响。社区韧性:广州推行“15分钟应急圈”,确保每个社区在灾害发生后15分钟内获得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