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委书记:决战就在眼前
【广东省委书记:决战就在眼前】9月24日清晨,珠江口巨浪排空,香港天文台十号飓风信号与广东省暴雨红色预警同时高悬。超强台风“桦加沙”携17级阵风直扑粤港澳大湾区,其七级风圈半径覆盖550公里,云顶高度突破18公里,被气象专家称为“近十年最危险台风”。在这场自然界的终极考验面前,广东省委书记黄坤明在省委应急指挥中心掷地有声:“决战就在眼前!抗击台风是当前压倒一切的任务!”9月23日上午8时,黄坤明主持召开全省防御台风视频会议,一场与时间赛跑的防御战就此打响。省气象局监测显示,“桦加沙”路径持续西调,预计于24日下午至夜间在珠海至徐闻一带登陆,可能引发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次生灾害。“应转尽转、应转早转、应转快转,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黄坤明在会上反复强调。截至23日晚,广东已转移安置群众超120万人,汕头、揭阳、汕尾等沿海地市启动“五停”措施。在珠海香洲区,社区干部挨家挨户敲门,确保低洼地区居民全部撤离;湛江徐闻县渔民将上千艘渔船拖回港内加固,人员全部上岸;深圳大鹏新区景区关闭、民宿停业,游客被有序疏散至安全地带。“台风无情,人有情。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让每一位群众都安全。”黄坤明在连线各地市时动情地说。他特别叮嘱基层干部关注孤寡老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确保他们得到妥善安置。
防御战的背后,是科技力量的硬核支撑。23日下午,香港特区政府飞行服务队“挑战者605”定翼机冒险穿越“桦加沙”风眼,成功投放3枚下投式探空仪,实时传回风眼内部的气压、温度、湿度及三维风速数据。这些数据为气象部门构建台风立体模型提供了关键依据。
“风眼内部平静与外围狂暴形成极端反差,预测难度极大。”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吕心艳解释。广东全省部署的1000余个自动气象站、200部雷达和3颗气象卫星,形成“地空天”一体化监测网络,每半小时发布一次台风动态。在省应急指挥中心大屏上,台风路径、降雨量、风暴潮等数据实时跳动,为防御决策提供精准支撑。
科技不仅用于预测,更用于行动。在惠州巽寮湾,商户们用“三重加固法”抵御台风:重型卡车装满沙土增重、车轮下垫三角木楔防滑动、门窗贴“米”字胶带防爆裂。“2018年台风‘山竹’时,我的钢架大棚被掀翻,损失几十万。这次说什么也要守住!”餐厅老板林先生坚定地说。
防御台风没有旁观者。在广东街头,社区志愿者帮助居民检查门窗、清理阳台杂物;企业组织员工加固厂区;学校通过线上课程传授避险技能。汕尾一家距海岸线仅百米的餐厅,老板租来12辆重型卡车,每辆车装满沙土增重至十余吨,沿门店外墙排开。“这笔账怎么算都值!”老板说。
粤港澳三地的协作同样令人动容。香港天文台与广东省气象局建立实时数据交换通道,联合发布台风预警;澳门海事部门与珠海协同调度船舶避风;深圳、香港、澳门的消防、医疗救援队保持24小时待命,随时准备跨区域支援。
“粤港澳本就是一家人,面对自然灾害更要携手同心。”黄坤明在会议上强调。三地通过媒体、短信、社交平台多渠道发布预警信息,提醒居民做好防护。在深圳盐田市场,商户们煮热粥免费分发给避险居民;便利店货架上,矿泉水、方便面被抢购一空——不是为了恐慌,而是为了不给社会添乱。
这场防御战,折射出中国特色的应急管理体系优势。从省委书记靠前指挥到基层干部逐户排查,从科技监测到全民动员,广东展现出了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
“关键时刻,党员就要顶得上!”阳江海陵岛镇党委书记带领干部逐一排查渔船锚固情况;茂名电白区党员突击队连夜加固广告牌、玻璃幕墙;广州南沙区党员干部冒雨巡查堤坝……全省各级党委政府迅速行动,让党旗在防御一线高高飘扬。
这种“人民至上”的理念,体现在每一个细节中。在珠海香洲区,社区为转移群众准备了热饭、热水和毛毯;在湛江徐闻县,政府协调超市加大蔬菜、粮油供应;在深圳大鹏新区,景区为游客提供免费住宿。正如黄坤明所说:“防御台风就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必须坚持‘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
从2008年汶川地震到2021年郑州暴雨,从2023年京津冀洪灾到今天的“桦加沙”台风,每一次灾难都是对民族精神的淬炼。在广东,我们看到了商户们自发加固门店的担当,看到了志愿者挨家挨户排查的温暖,看到了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的背影。
“再造一个新广东”的誓言犹在耳畔,如今,这片土地又经受住了台风的考验。正如黄坤明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所说:“广东是可以让人圆梦的地方。”这种圆梦的力量,既来自经济腾飞的底气,更来自风雨同舟的信念。
台风可以摧毁建筑,但摧毁不了中国人团结一心的精神;暴雨可以淹没道路,但淹没不了我们守护家园的决心。这,就是中国——在灾难中愈挫愈勇,在挑战中不断前行。愿广东平安!愿所有在风雨中坚守的人们,都能等到雨过天晴的那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