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避台风 小区近百辆车停上大桥
【为避台风 小区近百辆车停上大桥】9月23日下午,广州番禺区丽江花园小区内,一场特殊的“停车潮”引发关注。随着超强台风“桦加沙”逼近,近百辆私家车将小区内部的丽江大桥挤得满满当当,车龙蜿蜒200米,单向仅留一车道通行。这一场景并非孤例——在江门开平市,737米长的三埠桥同样停满车辆,桥面俨然成为“临时停车场”。车主们的选择背后,是台风天“水泡车”的惨痛教训,更是基层应急治理的生动缩影。“2018年台风‘山竹’时,我的车在地下车库泡了三天,维修费花了2万多。”丽江花园业主陈先生站在桥边,望着自己的SUV苦笑。他的话道出了许多车主的心声——台风带来的暴雨常导致低洼地段积水倒灌,车辆浸泡后电路、发动机严重受损,维修成本高昂。据统计,仅2018年“山竹”期间,广东全省因水浸报废的车辆就超过1.2万辆。此次“桦加沙”来袭,气象部门预警其将带来特大暴雨,局部地区24小时降雨量可能突破400毫米。丽江花园毗邻珠江,地势低洼,历来是台风天“重灾区”。业主们自发将车停上大桥,正是基于“地势高、无坠物风险”的朴素判断。物业保安老张说:“从23日早上开始,车就一辆接一辆往上开,我们放了雪糕筒维持秩序,确保至少一条车道能通行。”类似的场景在江门开平市三埠桥重现。这座737米长的大桥上,数百辆车紧密排列,部分路段甚至三排并停。车主余女士拍摄的视频显示,桥面从早到晚“几乎没空过”。开平市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22日发布的公告印证了这一选择——三埠桥被列为“城市内涝机动车辆应急避险临时停放场所”,政府主动开放公共资源,为车主提供安全停放点。
车主们的“桥上停车”虽出于自保,却引发争议。支持者认为,桥梁地势高、空间开阔,能有效避免水浸和广告牌坠落风险;反对者则担心,大量车辆集中停放可能超出桥面承载负荷,强风下车辆晃动易引发刮擦,更关键的是,桥面拥堵可能阻塞救援通道。
“我们理解业主的担忧,但必须确保生命线畅通。”丽江花园物业经理李女士表示,管理处已增派保安巡逻,要求车主留下联系方式,一旦影响通行立即挪车。开平市三埠桥的管理则更为规范——市政部门在桥头设置指示牌,明确停放区域和时长,并通过短信向车主推送安全提示。
事实上,这场“停车潮”暴露了应急资源的结构性矛盾。尽管广东多地政府已开放学校、广场等临时停车点,但部分老旧小区周边仍缺乏足够的高地停车场。丽江花园业主王先生坦言:“如果附近有政府划定的安全停车场,谁愿意把车停在桥上?毕竟这不是长久之计。”
面对民众的应急需求,广东基层治理展现出精细化的一面。在深圳,社区工作者逐户排查地下车库排水系统,为低洼地段车辆提供“一对一”转移服务;在珠海,交警部门通过“智慧交通”系统实时监测桥面车流,动态调整临时停车区域;在东莞,保险公司推出“台风专项车险”,为车主提供快速理赔通道。
更值得关注的是,部分社区开始探索“平急两用”的停车设施。例如,广州天河区某小区将地下车库改造为可升降式平台,台风天可将车辆提升至二层,避免水浸;佛山顺德区则利用学校操场建设地下停车库,平时供居民使用,灾时作为应急避难场所。
“应急管理不是‘一刀切’的禁令,而是要读懂民众的真实需求。”广东省社科院专家指出,从“桥上停车”到政府开放临时停车点,再到建设“平急两用”设施,这一过程体现了治理理念的升级——从“堵”到“疏”,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防”。
在这场与台风的赛跑中,无数普通人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与担当。丽江花园保安队连续24小时值守桥面,为车主提供雨具、充电宝;开平市志愿者协会组织“护车小分队”,帮助老人和孕妇转移车辆;珠海渔民们提前将渔船拖回港内加固,自发组成巡逻队,提醒游客远离危险区域。
“台风无情,人有情。”一位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获得数万点赞:“看到桥上那些车,就像看到一个个家庭在努力守护自己的小日子。政府、社区、市民拧成一股绳,这就是中国力量!”
“桥上停车”现象终将随着台风退去而消失,但它留下的思考却值得久久回味: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愈发频繁,如何让应急资源更均衡、治理更精细、社会更有韧性?广东的实践给出答案——既要筑牢制度的“防风墙”,也要织密民生的“安全网”,更要激发每个人的主体意识,让防灾减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当夜幕降临,珠江口的灯光渐次亮起,那些曾停在桥上的车辆已安全驶向家园。这场台风,终将成为广东人记忆中又一个关于团结与坚韧的故事。而故事背后,是一个民族在灾难中不断成长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