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致台湾发生洪灾 民众爬墙求救
【台风致台湾发生洪灾 民众爬墙求救】9月23日,超强台风“桦加沙”裹挟着17级狂风与暴雨直扑台湾岛,花莲、台东、高雄等地遭遇近十年来最严峻的洪涝考验。马太鞍溪堰塞湖溃决后,超6000个奥运标准泳池容量的洪水冲毁桥梁、淹没乡镇,街道瞬间化作湍急河道,数百名民众被困险境。这场天灾不仅暴露了自然之力的残酷,更在生死关头折射出人性的坚韧与社会的温度。23日下午4时,花莲县光复市场附近,一名身穿橘色雨衣的女子因撤离不及被困于洪流中。监控画面显示,她死死抱住市场一根混凝土柱,脚下是翻滚的泥浆,身后被冲毁的商铺招牌在水中沉浮。家属将截图上传网络后,引发全台关注,网友接力转发形成“线上救援链”。经过消防部门3小时的冲锋舟营救,女子最终平安脱险。同一时间,台东县大武乡的洪女士为检查家中车辆冒险出门,却被突如其来的洪水围困。她攀上路边2米高的石墩,用手机拍摄视频哭喊:“水已经淹到胸口了!”这段视频登上热搜榜首,网友在评论区实时更新救援进展:“直升机已起飞”“消防员正在靠近”。
此次灾害的破坏力远超预期。马太鞍溪堰塞湖溃决后,释放的洪水相当于6000个标准泳池的容量,瞬间冲垮了具有50年历史的马太鞍溪桥。这座连接花莲与台东的交通要道断裂后,两岸12个乡镇陷入孤立,救援物资不得不绕行山区险路。更严峻的是,洪水导致花莲县3座水电站停摆,全县超20万户停电,医院启用备用发电机维持手术,便利店用蜡烛照明为受灾民众煮热食。
台东县大武乡的灾情同样触目惊心。洪水漫过堤防后,一家五口被困屋顶,消防员用绳索将他们逐一吊运至直升机;太麻里乡金仑溪土堤被冲毁,下游村庄水深达2米,村民用门板拼成简易筏转移老人。截至24日中午,全台已确认2人死亡、30人失联,农业损失预估超15亿新台币。
面对极端天气,台湾社会展现了高效的应急响应能力。气象部门提前12小时发布“红色暴雨预警”,台铁停运东部干线,学校全面停课;消防部门出动200余艘冲锋舟、30架直升机,在花莲、台东、高雄设立12个前沿指挥所。值得关注的是,民间力量成为救援的重要补充:高雄市无人机协会派出50架设备,通过热成像技术定位被困者;台中市一支装修队自发组成“抢险突击队”,用挖掘机疏通道路、搭建临时桥梁。
科技的应用同样关键。新北市消防局利用AI系统分析社交媒体求救信息,精准定位到台东县17处隐蔽受困点;台南市启用“智慧防汛平台”,实时监测水库水位并自动调节泄洪量。然而,技术无法完全弥补基础设施的短板——花莲县某社区因地势低洼,即使启动抽水泵仍无法阻止积水上涨,居民苦笑:“我们像在和洪水赛跑,但永远跑不过自然的力量。”
这场灾难再次敲响气候变化的警钟。台湾大学环境工程学系教授指出,近年来台风路径更趋极端,2025年已发生4次超强台风登陆,远超历史均值。他呼吁:“我们需要重新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将‘百年一遇’的标准提升至‘两百年一遇’,同时推广海绵城市建设,让土地具备吸水、蓄水能力。”
社会层面的韧性建设同样紧迫。台东县大武乡乡长透露,此次洪灾中,独居老人的伤亡比例高达40%,凸显出弱势群体保护机制的缺失。对此,社会福利部门计划在灾区试点“邻里互助网络”,为每10户配备1名应急联络员;民间组织“台湾救援协会”则发起“家庭应急包”众筹,已为5000户家庭配备卫星电话、急救药品等物资。
在台东县成功镇,一家便利店老板陈先生在断电后仍坚持营业,用发电机照明为受灾民众煮泡面、提供热水。他的店门口贴着一张纸条:“免费取用,但请留给更需要的人。”类似的场景在全台上演:花莲市一家面包店连夜赶制2000个面包分发给避难所;高雄市出租车司机组成“爱心车队”,免费运送救援人员和物资。
“灾难会摧毁房屋,但摧毁不了人心。”一位参与救援的消防员在社交媒体写道。24日清晨,当阳光穿透云层,花莲县光复市场的废墟上,受灾民众自发清理街道,孩子们用树枝在泥地上画出彩虹。这场天灾或许暂时遮蔽了天空,但无法熄灭人们心中的希望之火——正如那根承载生命的混凝土柱,虽满目疮痍,却依然屹立不倒。